人物简介:刘窑军,男,土壤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经历:2004-2008年吉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2008-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2011-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学博士。工作经历:2015-2019年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工程师、2018-2020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2020-至今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红壤侵蚀过程、机理与调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讲《土壤地理学》《中国地理》本科课程,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通讯员 李珍妮 魏纯 张亚)“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地理科研之路恰似在嶙峋山石间艰难攀爬,前方迷雾重重,布满未知挑战。刘窑军怀揣对地理学科的满腔热忱,在科研漫漫征途上从未停歇。从专业调剂的被动选择到科研事业的主动探索,从回应“地理天坑”的社会质疑到解答如何应对AI时代挑战,他以学者视角提出独到见解,并以师者之心为学子指点迷津。
【科研之路:心潮翻涌】
刘窑军专注于土壤侵蚀和生态修复的研究。当问及为何会选择这个方向时,他微微一笑,坦然直言说自己其实是被动选择。本科入学时,他被调剂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他说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专业。后来在本科学习进程中,他不断接触并深入了解这个专业,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它。“所以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是选择这个方向,后来越读越觉得有一些心得感受,慢慢热爱,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从接触这个专业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刘窑军回忆道。
谈到在科研生涯中的难忘时刻时,刘窑军想了想,给出了两个对他而言树立了信心的节点:第一个是第一篇论文发表的时候。他说,每一位投身研究的人,都心心念念地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当经过长期实验、细致整理数据、精心撰写论文,历经投稿以及不断修改,最终拿到了那本印有自己名字的铅印本成果之时,这份成果所带来的信心激励与深刻感触对于刚开始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自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个是第一个国家级项目立项的时候。博士毕业之后,刘窑军决心继续从事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来说,项目申报竞争异常激烈,拿到国家级项目更是困难重重。他说,项目申请过程的感受和撰写论文的感受截然不同,从项目申请来讲,需要准确把握自己专业的前沿方向、熟练掌握新的方法以及精心撰写申请书等,这些都是全新的尝试和探索。首次申报便成功立项加深了他对学科的理解、提升了他独立开展科研能力的信心,这份喜悦让刘窑军开心了很久。即便到现在,他回忆起自己的科研生涯也觉得这两个时刻记忆犹新。
【AI时代与社会质疑:睿见如芒】
在DeepSeek,ChaptGPT等AI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刘窑军认为每一次新技术兴起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甚至担忧。他开玩笑说:“人们对新鲜事物既惊喜,又‘惊吓’。”他认为这种担忧是合理且必要的,说明大家正在审视它、思辨它;与其回避,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它。那么广大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呢?刘窑军也指明了一个方向,科学探索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人工智能就是一位新时代的巨人,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要站在巨人的阴影里。”将人工智能当作一个台阶、一个起点,利用人工智能所给予的快速系统的知识获取,对知识进行深加工,提高自己的思维思辨能力,去创新创造,将智能转变为智慧。
有人认为地理是“天坑”专业,以后的就业面狭窄,社会上也不乏这样的议论。但刘窑军的一席话让人豁然开朗。他认为这种想法的根源是对于地理这门学科了解得不够充分,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智者、大贤,地理学科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价值。他以时间线简单串联起地理与人类发展史:地理是人类文明演变背后那一只隐形的手,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都是人类文明诞生的起源,但地理的隔离形成了多元多样且独特的文明形态。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期,地理的屏障也是文明发展的巨大阻碍,但通过探索、连接与触碰,还是有了丝绸之路等壮举。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这极大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加速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并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当下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科技让地理多了一只“眼”、一双“手”,让人们能够从更广阔视野、更综合维度、更深度思辨去看待周边的地理环境、地球乃至行星宇宙的环境,去探索地理新领域、拓展地理新认知。他还提到了一个观点——“地理决定论”,“很多事情看似与地理不相关,实则地理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杠杆,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智能化时代,地理所能做的事情、所能爆发出的新的能量,是巨大的、未知的。但是这些未知数不能说我们还没看到,就否认它的存在。”
【寄语地理学子:赤诚箴言】
对于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生,刘窑军也有寄语:“首先,我们‘地理人’要进一步了解地理,尤其深化对中国地理的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仔细思考,发展的背后无疑是深刻践行着一场关于地理的乾坤大挪移——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北煤南运、‘一带一路’……这些都是背倚大洲、面向大洋、三级阶梯等中国地理基本国情所带来的利与弊、危与机的时代体现。从地理的视角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用地理的智慧推动国家民族的复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其次,他认为,“干一行,爱一行”“热爱”可抵万难。地理科学足够宽广,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心之所往。若喜欢育人,喜欢跟学生打交道,那便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教育行业;若热衷于科学研究,那就大胆尝试去做。只有出于热爱,才能坚持,才会有新发现、新贡献。最后,他强调,要将自己的个人学习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时代当中去,要将地理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你会发现自己做的一点小小的事情,不断地与时代、国家挂钩,你就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恰恰是地理给我们提供的优势。”刘窑军认真地说。
刘窑军从误打误撞踏入地理,凭借努力获得瞩目成果;从冷静剖析AI和社会热议,到诚挚寄语地理学子,他的每一步都烙印着他对地理的热爱。未来,相信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地理科研领域深耕,在湖南师范大学续写属于自己与地理学的动人篇章。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