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届哲学专业校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与中西传统、《资本论》与社会批判理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计划、山东大学文科杰青。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周易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高清海学术基金奖等。
(通讯员 瞿睿劼 曹雨西)十八岁时,他无所畏惧,将梦想深深种于心中,伴随着骄阳夏日里的蝉鸣,将求学的黄金曲吹响在金秋丹桂飘香之际;二十二岁时,怀着对未来满心的期待与愿景,他从母校离开,踏入社会,一生的黄金时代,来日之程亦然光明璀璨。冯波便是在这山高水阔的天地间,观世界,也观自己。他永远明媚阳光,充满动力,所向披靡地挣脱束缚,走自己的阳春大道,看遍了天地间和人生路上无穷无尽的人间好景。
【深耕自己,无所畏惧】
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的皎洁,大学学习的专业也是如此。冯波始终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一站有一站的风景,要用平凡去勾勒前方的轨迹。他一直在不断地成长,不断接受来自世界的挑战,没有因为前路迷惘就踌躇不前。他从来不认为哲学专业是“冷门专业”,在他的眼中,哲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在物质世界不匮乏的当今时代,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追求对象,而学习哲学的人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也常常因为自己学习了哲学而感到庆幸,哲学知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学习哲学的同学都很纯粹,对世界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现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断内耗的人需要这些精神财富去宽慰自己,去感受生活,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人文学科对这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所以他认为只要努力把专业学好,其实就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个事情。
【青春如歌,悦耳动听】
暮春初夏时分,天天桃花已不再灼灼其华,但少年寻梦的山海旷野依旧青绿。每个人的人生序章,都是独属于自己的华章,当风起,他恰跨越春山的半程风光,将岁月里的一部分惊鸿留在了大学。提到大学,冯波认为,各个阶段都是有不同的使命,本科阶段应该夯实基础,吸收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习的各种知识都要有所了解,不然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窄。他建议同学们注意跨学科视角,不要把自己限定在狭窄的领域,比如说哲学专业的同学也可以考虑学习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总之就是要按照金字塔式结构,把基座打牢,想办法厚积薄发。研究生应该学会用学生学术研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博士要有更综合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道路。三四月做的事,七八月份自会有答案,不要焦虑和急躁,一个时刻懂得给自己“添砖加瓦”的人,一定会在某一时刻迎来高光。
【山高水程,大胆向前】
山城的风吹过那些青春的模样,吹动着多年后泛黄的扉页,里面满是前程似锦的愿望。生活中得一良师,就像在黑夜中行走时,突然遇见一道光,照亮了前行的路。冯波提到在大学时期遇到的高绍君老师便是一位良师,他从高老师的教诲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田园牧歌式”,不焦虑不害怕,享受自己当下的这种热爱,特别是能够用自己热爱的一个工作来养家糊口,知足常乐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冯波指出,现在所做的事情暂时看不到成果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要给自己时间,也不要放弃。当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梦想时,要沉下心来去沉淀去历练,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为这是在扎根,所有的从容淡定,都是世事磨砺;所有的游刃有余,都是千锤百炼;所有的出口成章,都是厚积薄发。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他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短暂地休息,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然后再重拾信心和精力,一直前进。看电影,运动、旅游等这些爱好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放松自己、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他会到操场上跑步或者用耳机听歌,通过这样的途径刺激并排解负面、消极情绪。他不畏惊峦耸山和深渊沟壑,且怀蔚蓝下天空与飞鸟的独白所赐予的希望;不惧暂时枯萎荒园,只待来年葳蕤草木去恣意生长。
一审:王思彤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