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若妍,女,2022级历史学四班本科生,现任历史文化学院青年传媒中心主任兼学生副书记、星网学院通讯员,曾任班级班长、校青年传媒中心励德网副部。曾获2022-2023年度校三等奖学金、湖南师范大学2022-2023年度优秀青年传媒干事、2023-2024年度校二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湖南师范大学2023-2024年度百优共青团员、湖南师范大学2023-2024年度优秀青年传媒干部、2023-2024年度星网十佳通讯员,带领团队获得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林增平史学奖”二等奖,在历史文化学院2023-2024年度“五四评优”中获“优秀宣传调研骨干”等奖项。
(通讯员 方可盈 娄思米)让文字成为星火,点燃思想的荒原;让镜头化作刻刀,镌刻时代的纹路。她在笔锋流转间触摸传播的肌理,在脚踏实地中感悟历史的深度。打破思维茧房,定格生活瞬间,她是刘若妍,在时光褶皱点亮星光,捕捉文字纵深处的回响。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
意义从来不是坚持的理由,而是奔跑时耳边的风。作为历文院青年传媒中心主任,刘若妍在刚接任时和老师共同讨论新学年特色宣传产品,和大家一起筹备推出了“历文新青年”系列推送。宣传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价值的再创造。“历文新青年”栏目在书写青春故事的同时,将专业情怀化作时代注脚,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历文学子的价值观。文字与文字之间极其微妙的联结,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共振的瞬间。
在加入院青传之前,刘若妍已经担任了班级班长。刚步入大学的她忙于处理繁多的班级事务,一开始并不打算加入四大系统和社团。“但我当时的班导是院青传采编部第二负责人,她常常鼓励我们多去尝试与探索。”刘若妍回忆道。顺利加入院青传采编部后,她接触到了一个更广的世界,在知行互证中重构认识框架,感悟文字与宣传的深度。热爱与责任给予了她留任的动力,她决定躬耕传媒领域,继续这场与文字共舞的旅程。
“青传主任”是刘若妍探索自我的多重角色之一。作为星网学院通讯员,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积累交流经验。她还担任过校励德网副部,负责校网的新闻发布与审核。在校网的经历让她能够准确把握新闻投稿的要求,对于提高学院新闻的质量和过稿率有很大帮助。多元化的工作体验丰富了刘若妍的认知,也帮助她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刘若妍看来,传媒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需兼顾时效性、准确性,重视专业技能与素养。“做好传媒工作,我们必须具备认真进取的工作态度。如何对外宣传、对内凝聚,如何紧跟时事、引领潮流,都是我们需要时刻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她真诚地说道。有些事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了意义。
【探史寻真,落笔生花】
在探索与协作的交织中,刘若妍是领航者,亦是实践者。她曾带领团队获得“林增平史学奖”二等奖,作为团队总队长,她负责队伍组建与联络,搭建沟通桥梁。作为小组成员,她和组内成员相互协作,打磨调研报告。“团队不是补齐短板的竞技场,而是让每块木板找到发力的角度。”从设计问卷到走访调研,这支分工严密的团队用镜头定格瞬间,以笔尖编织经纬,他们从校园走进了田野,在近距离的对话中体会到微观视角的真正含义。
史铁生曾写道:“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这句话也是刘若妍的个性签名。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她常常会感叹生命的短暂,史书轻轻翻动的那一页,或许就是千万人的悲欢。文字是记忆的载体,甲骨上的卜辞和竹简间的墨痕,都是穿越时空的指纹。“接触文字工作后,我更能感受到文字与记录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或许当肉身归于尘土,这些字符仍会代替心跳继续搏动。”刘若妍感慨道。于是她为生命中的每个瞬间驻足,去发现,去记录,感受文字的温度。光阴流转间,属于她的生活碎片将被定格,永远鲜活。
【求索致远,传灯承煦】
历史学重视纵向的史料实证与横向的逻辑推演,在历史专业的学习中,刘若妍觉得自己变得更为严谨。在课堂发言前她会主动反思:“这个观点是否有史料支撑?是否考虑过不同视角的文献?”这种治学态度也悄然渗透到她的生活之中,让她在面对问题时会先按下暂停键,搭建起缜密的逻辑链条,脚踏实地,不断反思,做好充足的准备。站在历史与传媒的十字路口,刘若妍也不断探索着如何将历史专业的特色注入数字媒介的脉搏。跨领域的实践丰富着她的思维维度,她在学习和工作中总会试着多角度看问题,探寻学科共振的频率。
对刘若妍而言,真诚与善良总是令人动容。“在我大一刚进入采编部时,学长学姐总是能注意到我工作中的细节与付出,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成果。”她回忆道。如今她也成为了大家的学姐,总会以真诚待人为准则,让大家能在院青传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大一的她站在学长学姐撑起的伞下,如今她也是那个撑伞人。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她希望学弟学妹们多去探索,多去尝试,保持热忱与善良。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