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朱雨帆,女,共青团员,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化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成绩稳居前10%。曾任班级宿管委员、院学生社团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2021-2022学年获校二等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称号;2022-2023学年获校三等奖学金及“有机化学专业课程学习优秀奖”三等奖;2023-2024学年获“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优秀奖二等奖、校三等奖学金及湖南省科学实验汇演二等奖。
(通讯员 潘佳美 曾佳 许凯帆)时光如沙漏,无声却有力。有人因循守旧,固守方寸之地;有人却以星火为引,在未知的岔路上踏出新的轨迹。朱雨帆的大学故事,始于一次看似偶然的转身——从原专业转入化学师范,却在这份“偶然”中,用汗水与坚持,浇灌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繁花似锦。
【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韧作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初入大学时,朱雨帆未曾料到,自己会以“追赶者”的姿态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因转专业后需同时补修大一、大二两学年的课程,她曾一度被课业压力裹挟。凌晨的台灯、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密密麻麻的笔记,成了她生活的底色。为了补足知识缺口,她四处搜寻网课资源,逐字逐句啃透教材,借助电子工具丰富自己的知识;为跟上新课程进度,她总是抱着求知的态度虚心请教同学,她认为自己处在困境中,向别人问一问,往往能得到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不一样的答案。
她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道。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分类整理、定期复盘总结,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图书馆是她最熟悉的战场,书架间的穿行是她与知识对话的仪式。那段日子像在迷雾中奔跑,但每一步都算数。最终,她的专业排名跃升至前10%,用行动诠释了“勤能补拙是良训”的真理。这也让她产生了对新专业的自信,促使她之后的学年也保持如此的学习习惯,保持着对学习的动力和冲劲。
【转轨寻梦,心向三尺讲台】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朱雨帆原在医学院学习,但由于她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喜爱的专业的考量和转专业的实际情况,她选择转入化学师范专业。她坦言,虽无明确规划,但内心始终有一簇火苗——渴望站上讲台,成为点亮学生求知路的引路人,以微光点燃星火。转专业后,她发现化学的魅力远超预期:实验室里试剂碰撞的斑斓、理论课上逻辑推演的酣畅,甚至备课教案中反复打磨的细节,让她转专业后的生活充满乐趣,让她愈发坚定初心。现在保研至本校的她,专攻学科教育化学,在沉淀中走向辽阔。
【行路遇歧何所向?静心明志自从容】
“若把人生比作化学反应,迷茫便是催化剂,加速自我认知的沉淀。”大学四年,朱雨帆亦曾徘徊于选择的十字路口:转专业时的纠结、毕业去向的迷茫、保研资格的意外之喜……但她始终以冷静与理性为舟,在迷茫时多冷静分析,思考每条路选择的结果是什么,可能会面临什么,能不能承担这个结果,以后会不会后悔,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后心里便有了答案。她也常与师友探讨未来,从与父母的交流中获得经验,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最终选择继续深造,在学科教学领域深耕。若把人生比作化学反应,迷茫便是催化剂,加速自我认知的沉淀。
学业之余,她亦懂得张弛之道。与好友漫游山水、在旅途中捕捉风土人情,是她充电的方式。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眼界开阔了,心便不会囿于方寸。湘江畔的晚风、岳麓山的晨雾,都成了她灵感的源泉。从转专业的“逆行者”到从容前行的追梦人,朱雨帆用行动诠释: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在于如何将脚下的路走成风景。
对于未来,朱雨帆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精进学科知识、锤炼教学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夯实教育实践的根基。
“青春最美的姿态,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朱雨帆的故事,恰似一株静默生长的竹,不争春光,却自有拔节向上的力量。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