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扉予 陈怡)七月,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慈利县广福桥镇官见村,围绕“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开展专题调研。白墙黛瓦、阡陌井然,村内不见一片纸屑,村民笑靥如花,齐声点赞:“多亏老书记不辞辛劳,一次次上门叮嘱,我们村才有了平安稳定这张亮眼名片!”这般真切的变化,正是以老党员张伟为代表的多名党员干部二十余载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
实践团走访官见村
穿过干净的水泥坪,走进张伟家,墙上“共产党员户”牌匾熠熠生辉,堂屋内,一张旧木桌、几把竹椅、一摞泛黄的村务笔记,默默记录着他32年党龄、二十余载村长生涯的点滴。“既然扎根,就要把根扎深,为乡亲们多做实事”张伟端出热茶,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道出这位法律专业“老把式”的初心与坚守。多年来,他秉持“生态立村、法治兴村”思路,带领村民修渠筑路、美化家园,让官见村旧貌换新颜。
实践团与老书记围坐交流
生态治理树标杆:支部领跑,干群共治
“生态是乡村最大的本钱。官见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人心是齐的。”依托党支部,张伟组建专职清洁员队伍,实行垃圾“日产日清”网格化管理;把环境卫生写进村规民约,创新“积分到户”激励机制,扫干净能换油盐酱醋,村民热情瞬间点燃。前段时间,暴雨突袭、河道淤塞,他天未亮就赶到河道清淤除障,党员群众闻讯自发而至,人拉手、肩并肩,半日便让清流再现。如今,官见村连续位居全镇卫生评比前列,成为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
实践团在官见村田间合影
矛盾调解显智慧:法情并举,化纷止争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老党员自有“锦囊”。面对10户村民因电线杆选址产生的纠纷,他一边宣讲法规,一边换位思考,微调杆位、适当补偿,最终大家握手言和。“法律是准绳,情理是润滑剂,只有把群众放心上,才能把矛盾化解在村里。”面对土地权属等历史矛盾,张伟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依法依规、换位思考”调解法,基层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还要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基层治理要“硬法律”,更要“软情理”。
官见村多次被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
数字乡村有温度:代帮代办,梯度推进
谈及数字乡村建设,张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他深知村内中老年村民对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若生搬硬套,只会徒增抵触。他主张保留党员大会、屋场会等传统渠道,用乡音传递政策,坚持干群面对面村务才能“有温度”。
官见村屋场会现场
在老书记的影响下,先官见村村委与党员群众一起同步建立干部“代帮办”机制,点对点、手把手——谁家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村干部就上门教、现场办,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医保缴费、惠农补贴查询一并搞定。智能应用与传统方式并行不悖。数字鸿沟被温情弥合,智慧治理在官见悄然生根。
村干部与实践团上门普及手机查法律操作指南
青春寄语寄厚望:薪火相传,共赴振兴
在专访尾声,老书记深情寄语实践团成员:“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高的老师。基层治理是一门大智慧,治理的智慧不在书本中,而在群众心里。希望你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把智慧融进泥土里。”拳拳之心,殷殷期盼,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劲后浪。
实践团成员与老党员合影
参与本次访谈的学生党员深受触动,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们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原来‘枫桥经验’可以这么鲜活;张伟书记一直强调的‘换位思考’四字,比任何案例都生动。”“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帮村民完成一次养老认证的温暖。以前觉得基层工作琐碎,今天才明白,正是这些‘琐碎’串起了万家灯火。”
官见村村部
一次专访,一面旗帜。通过本次访谈,实践团队员深刻认识到党员身份不仅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无论是作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时刻牢记先锋使命——既要明辨是非、坚守原则,又要心系群众、以情动人。这种知行合一的担当,正是共产党员最宝贵的品格。在党建引领的康庄大道上,官见村正以生态为底、法治为笔,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时代新画卷。
编辑:黄绮玲 王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