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晗菊,女,共青团员,湖南师范大学2023级法学二班学生,现任法协会理事长、法学院团委办公室副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曾任商学院新生助理辅导员、微益俱乐部理事。曾获评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班导助理、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优秀班导助理、湖南师范大学三好学生、长沙市新城学校优秀志愿者、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计划优秀志愿者、湖南师范大学浮兰书社优秀读者;曾获麓山法苑读书会“最佳思辨奖”“正大杯”市场调研竞赛一等奖、“青·约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青·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蓝田青年传媒节综合赛事二等奖、湖南师范大学太极拳比赛团体二等奖;曾担任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长,带领团队赴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法院开展三下乡活动。
(通讯员 肖丫 刘汝熙 廖乐儿)时光知味,秋意渐浓,黄花分外香。她爱笑,剪刀手是她最爱的拍照姿势;她爱读诗词,尤其钟意苏东坡、辛弃疾与毛主席;她热爱生活,相册里记录的点滴成为岁月光影里温暖的记号;她温柔而坚韧,漫长的追梦之路走得果敢而自信。
【普法下乡,知行合一】
2024年暑假,王晗菊作为“三下乡”的负责人之一,带领团队来到张家界永定区开展实践活动,期间进行了“利剑护蕾”专项活动,并开展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系列课程。活动围绕防性侵教育、防拐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核心板块开展,形式多样。此外,成员们还联合教字垭人民法院现场组织了一场“模拟法庭”,孩子们踊跃发言,热情高涨,在活动的最后纷纷表示要做知法守法的好学生。小朋友们的积极参与与实践团成员们的耐心答疑实现了这场双向奔赴,播撒法治种子,意义非凡。法韵不绝,温情常在,王晗菊把志愿活动看作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在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将温暖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在为期十四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张家界永定区人民法院实习的经历让她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她逐渐意识到,书本中高居楼阁的法律知识与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实务相差很大,现实中审判活动和学校模拟法庭也有较大出入,如果仅仅参考冰冷的法律条文,却不考虑现实因素,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是无法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此外,实习期间发生的一件趣事让她对法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的思考,她分享道:“一天中午,有个小女孩想要睡午觉,但是空调太冷了,法官也没有带别的衣服,便拿出法袍给小妹妹披上。看着盖着法袍熟睡的小女孩,我先是笑了一下,然后忽然意识到,法律的意义之一不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温暖吗?”这也是她从指导实习的法官身上学到的——办案子要有“如我在诉”的意识,切实为人民群众考虑。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是选择,“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当然,就像她说的,成为一颗照亮世界的“土豆”,去温暖有需要的人,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笃志于学,履践致远】
除了担任三下乡负责人之外,王晗菊还是法学院团委办公室成员、法协会理事长,日常工作并不轻松。对此,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平衡工作与学习。她说:“首先最主要的当然是把握好课堂,其次是利用课余时间去处理学生工作,我会为自己的工作设立一个截止期限,想象自己正在参与一场考试,以此来督促自己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她游刃有余地处理着繁忙的工作与紧张的学习,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有效的时间管理来提高效效率,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事实上,从商学院转专业来到法学院,是她与大多数同龄人人生轨迹不相重合的地方。转专业不仅需要对转入专业有大致的了解,还需要莫大的决心与毅力。重走一遍大一也并非轻而易举,这是一个炽热又勇敢的灵魂做出的人生抉择。如种子,敢钻出泥土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立定脚跟,如孤鸟,敢振奋翅膀在群狼环伺的暗夜里突出重围。
回望这两年大学生活,她感慨道:“感到迷茫无措时不妨试着纯粹一点,上课就是上课,不必花太多心思去纠结某个知识点考试会不会考;阅读就是阅读,从书中真正‘学到了’比形式上‘看完了’这本书更加重要;比赛就是比赛,参加了就认真对待,不参加也不用把他人之得看作自己之失……我们在迷雾中一点点摸索着道路,也在一点点变得纯粹,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会随着夜深而愈加明亮。”诚然,不必美化自己未选择的道路,只需坚定脚下正在踏上的征程,蓬勃明朗,笃行不怠,专注而纯粹地做好眼前事。
所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晗菊对当下的发展有明确而清晰的规划,她分享道:“首先,要好好学习专业课,提高成绩,努力争取保研资格;接着,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汲取书中智慧的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思考;此外,利用寒暑假参与实习,提高自己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她惜时如金,努力把人生经营得井井有条,用心去爱,去追寻,去感受,去生活。
【心怀热爱,砥砺进取】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课堂之外,王晗菊是一位诗词爱好者。诗词世界里,易安乘兴泛舟,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东坡竹杖芒鞋,徐行吟啸“一蓑烟雨任平生”;幼安剑傍肝胆,“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每每读完,总觉荡气回肠。这些千百年前的字句,透过历史的风尘,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她不断前进,在冥冥之中给予了她对抗命运洪流的不竭动力。
通往理想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当被问到如何走过那些人生的艰难时刻时,她坦言道:“生活中有无数的爱意支撑着我,这些爱来自家人、老师、朋友、另一半,也有许多来自陌生人,那些美好而真挚的情感陪我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我也想要把那样的爱传递出去,一如我所感受到的那样。”对此,她分享了在开展有关张家界市旅游纠纷处理情况的主题调研时的一件趣事:“在天门山森林公园开展调研时遇到了一群有趣的爷爷奶奶们,他们热情地接受采访、配合调研,最后合照时还打趣我们的笑容不够灿烂,他们所传递出来的温暖与生命力深深触动了我。”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赋予了法律生命力,法学院学子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共话,在山川旷野与清风共醉,生机盎然,法韵悠扬,情暖湘乡。
王晗菊一直以来坚持的人生信条是“自洽”——追逐自我的同时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心怀法治理想的同时也要明白现阶段的一些无奈,学会与自我和解。一如苏子诗言:“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云散月明无需点缀,因为人生的天容与海色,本就是一片澄清。长路漫漫,她坚定地选择热爱,保持韧性,步履不停。惟愿此行,终抵群星。
一审:龚静宜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