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男子在遭受来自父亲长期的打压式教育之后选择离家出走,这个话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在自己教育下,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如何去教育,每个国家甚至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中国父母更倾向于打压式教育?笔者认为,缘由有三:
首先深受儒家内敛文化影响,中国父母相对于西方父母来说,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在面对孩子分享的喜悦时,中国父母更倾向于将鼓励式词语转化为打压式话语,以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成就。人们普遍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父母也不例外。孩子一旦表现出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开心甚至是满足的状态,父母就担心孩子的心思“开小差”,于是立马说一些打击的话—“别一点小成就,就高兴得不得了。”湖南卫视举办的《少年说》一期节目中,有个小女孩说自己的妈妈总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名比较,这让她很受伤。其实孩子本身就很优秀,但她妈妈总是说她差。这种方式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会打压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失去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父母的初衷都是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更优秀,只是中国父母表达鼓励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大部分中国父母更注重用结果来衡量孩子对一件事情的认真程度,无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父母总是忽略努力,直接拿结果与“天赋型选手”进行对比。亲戚聚会时,各自家小孩就成为家长之间攀比的“工具”。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聚会时“大展身手”,盲目的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认为自家孩子在这个方面不优秀,是因为孩子对待这件事情不认真,即使孩子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当预期与现实出现落差时,父母就会说出那句经典台词—“为什么别人可以,你不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优秀,父母不应该片面的看待孩子,要用全面的眼观发现孩子的特长。
最后与西方父母自由式教育相比,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超过一切,因此中国父母更偏向于主导孩子的生活,缺少与孩子进行平等且认真的交流。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摆出一种过来人的姿态,认为他们经历过很多事情,吃过很多苦,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更像是说教而不是交流,当孩子说出自己对未来的安排时,父母总是否认他们的想法。甚至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总是让他们从自身方面找问题。电视剧《小欢喜》中宋茜一直希望英子考清北,即使知道自己的女儿更喜欢天文,想要去航空航天大学。最终导致英子患上抑郁症差点跳海,仍然觉得自己是在为孩子好。有效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充满压迫、让人窒息,它应该是轻松的、平等的,慢慢的引导孩子去认识世界、适应社会。
父母对孩子的长期“打压”和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逐渐自卑和封闭。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陷入自我怀疑和检讨之中,导致做任何事情都会失去信心。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阳光的长大,那么父母首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应鼓励孩子每一个进步,鼓励孩子付出的每一个细节,肯定孩子付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其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优秀、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同时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及时肯定,让孩子将这份优秀发挥到极致。最后不要把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放在一个不对等的地位上,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的对待孩子。适当的向孩子示弱,孩子还会更加努力挑战自我,肩负起责任感。
一审:杨宇涵
二审:陈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