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新媒介语境下关于阅读的反思

日期:2023-05-25 15:18浏览数:

在听书软件上花半小时,可以听完一本《社会契约论》了解平等与自由,或者听一本《赢回专注力》克服分心拖延。网站上有大量干货攻略,如教你如何高效阅读、学习。个性定制平台每日向用户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分享读书心得,启发思考。新媒体时代,阅读不再限于书本,电子阅读的出现带来了极大便利,扩展了人们阅读空间。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带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书本阅读的印刷文化根基开始松动。新一代人生活、学习的信息几乎都来自网络,接受视觉文化的渗透,很少花时间阅读书本,更热衷于“文化快餐”。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呼吁书本阅读,质疑新媒体的声音。诗人西川说:“我眼看着媒体上对古诗词字义、典故的解读以及对奇闻异事的津津乐道,基本废除了我们本该具有的针对文化、文学、思想、历史的问题意识。”长期的快速信息浏览,会让思维呈现碎片化、浅层化状态。

读屏可以说是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摆脱孤独,朝向热闹、喧哗。有时我们要主动寻找书本信息,信息却能通过电子媒介主动接触我们。我们被簇拥在热点中心,失去了宁静,却浑然不知。

读书不是追踪一瞬即逝的声音、画面,而是在曲径通幽之路上行走,将文本内容思索把玩,走向孤独,静观独处,沉思冥想,进入“神与物游”之境。

网上冲浪式浏览与真正的阅读无缘,即使搜寻到需要的读物,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急迫地从一个文本走向另一个文本,阅读的终点会停留在一个莫名所以的地方,以至于让阅读的起点变得十分可疑。当我们的感知结构被碎片化的信息重塑后,就很难再变成真正的读者了。接受了一套较容易的解码系统后,面对高难度的解码系统,或者不得要领,或者望而生畏。

读书要求一个人有起码的阅读能力,必须具有识文断字的基本功。需要不断的阅读训练并由此积累起丰富的阅读经验。书本阅读是一项辛苦的工作,需要一个词一个词,一行行,一段段地读,眼睛必须经过训练,注意必须集中,就像音乐家认真演奏时不落下乐谱上任何音符一样。否则,真正的阅读将无法进行。

既然文学阅读更复杂也更辛苦,这种阅读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娱乐至死》的作者波兹曼指出,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阅读文字意味着跟随一条思路引导,读者需要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在阅读的锻炼下,发展“阐释”能力,从而掌握更成熟的话语体系: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浪潮无法阻拦,我们却必须认识到,书本阅读的式微表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述形式由印刷转向电子屏幕,是对高效率的进一步追求。实际上可能是人们对技术垄断,甚至技术理性的迷恋和认可。面对种种视觉奇观,眼花缭乱,却无法获得更多的意义时,这便是技术垄断导致文化衰弱的表现——影像符号的耗竭和文学叙事的流失。

同时,不要忘记,书本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保护这种传统,重新拾起书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记忆。

书本阅读并不意味着过时,它调动感官的参与,获得的是精神的满足。读不懂可以反复读,甚至掩卷沉思。这是一项理性的活动,不单诉诸情感认同,而且诉诸理智思考;不单要求娱乐,而且要求感悟启示。读者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冷静抽象的文字符号,不断地提问和解答,是一个追寻意义的过程。



一审:龙琳梅

二审:陈   蓓


上一条:世界阅读日,应全民参与

下一条:断舍离,让生活更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