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亡身殉道,长恨作歌

日期:2023-06-08 14:14浏览数:

大江销斧,兜鍪积锈,黄沙塞尘没九关,当年万军皆不见。青山埋骨,魂归北州,春闺梦里留不住,雪夜孤老泪眼枯。奈何神州千古龙脊存,无数忠肝义胆竞折腰。其中勇冠三军者,当属为汉家去病——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助宋室弃疾——光禄大夫辛弃疾。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少年霍去病不屑于蒙荫自居,玩岁愒月。面对国仇家难,他毅然勇担四国之重,束玄袍,挽霜剑,率八百精锐骑兵千里奔袭,深入大漠,歼敌北伐,初次征战便封冠军侯。武帝也效仿周公吐哺,惜才如命,在霍去病的背后提供了一整个强汉的支撑,让霍去病可以在战场上尽情地释放他的军事鬼才。霍去病不拘泥于兵书古法,讲究快速奇袭,策反敌人,善使大迂回大穿插战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匈奴闻风丧胆,仓皇北顾途中传响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匈奴悲歌。到弱冠之年的短短几年间,霍去病就铸就了打通河西走廊,封狼居胥,登临瀚海的赫赫神功,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为汉家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岁月与开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他殚精竭虑为汉家去病,征战途中过度劳累不幸英年早逝,到死也没有去汉武帝为他修建的豪华府邸看过一眼。武帝痛心疾首,将霍去病的遗体安葬在皇家园陵茂陵中,特意调遣霍去病麾下的五万铁甲军列成长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为其护卫送行。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以此纪念霍去病扫清胡虏的丰功伟业,并赐谥号景桓。霍将军的一生虽如浮沉海面上划过的烟花,短暂而绚丽,但那刹那燃烧的焰火却永远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夜空中,他的生命将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史书上,血液里,骨髓中延续。

青山埋忠骨,骨销魂犹在。一鲸落,万物生,生于海,归于海,隐于海。曾经驰骋沙场的骠骑大将军而今长眠于茂陵苍翠之中,山中无数生灵得以被滋养,在他的骨血中呼吸着,栖息着,鲜活着。墓前的玉兰花莹白如盖,琼雪浮玉般地,在沉香千年的岁月里静静地开谢,等待。安眠于九泉之下的霍将军也许不会知道,在一千多年后金国的烽烟之中,有一个孩子,小小的他登上巍峨高山,远眺北方苍莽大地,眼神如他一样坚毅,学着他的模样舞枪弄剑,坚守着他尽忠竭血的精神,而这个孩子未来也会像他一般孔武勇猛,单人独马星夜奔袭,追击百里,让叛贼跪地颤抖,求饶道:“将军乃青兕也。”(青兕是古代一种力大无穷的神兽,形似犀牛),他名字的棱角中,也仿佛沸腾着,流淌着自己的骨血,他就是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

在霍去病仙逝后的一千二百多年,辛弃疾在北方沦陷区的战乱烽烟里诞生了,他的诞生被祖父辛赞寄予了深切的期望。祖父辛赞是一位忠肝义胆的北宋遗老,在靖康之变时“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不得不入仕金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战火以南的南宋早已失去了复国的斗志,只知在南方的富丽温柔里粉饰太平,偏安一隅,在酒浓歌醉中苟安庸懦,一晌贪欢。而在北方坚守光复信念的遗老军民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辛赞便是其中一员。辛赞一边如履薄冰地在金国生活,拉扯养活整个家族,一边卧薪尝胆,侦察敌情,时刻为纵马张弓,与金人决一死战做准备。所以辛弃疾的诞生,让这位已鬓间染霜的老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和热切的光芒。霍将军的骨血与精魂流淌在千秋万代的忠义武将心中,辛赞也深受其影响。他希望自己的孙子日后也能像霍去病一样马踏胡虏,鞠躬尽瘁,延续自己光复山河的大志,故取名“弃疾”。

辛弃疾幼年丧父,故从小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祖父常常带着儿时的辛弃疾舞枪弄剑,研究兵法,让辛弃疾养成了系统化的军事思想。登上高山,眺望故国山河,侦察地形,培养了他非凡的军事侦察能力。辛弃疾在老师刘瞻和祖父的点拨指导下,进步奇快,琴棋书画,星象八卦,列兵布阵,奇门遁甲,样样精通,可谓古今奇才。祖父常常告诫辛弃疾,虽生活在金国,但自己仍然是大宋的子民,要时刻铭记着丧国之痛,朝乾夕惕,有朝一日击退金军,血洗耻辱。在祖父的熏陶之下,辛弃疾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肩上负着乾坤之担,复国雪耻之志深植于心,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由于辛弃疾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身手,所以在他十五岁和十八岁那两年,祖父辛赞都曾交给他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到金人的首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借机侦察敌人核心地区的形势政策,山川地形,注意收集各种有益的情报。长大后的辛弃疾,也学祖父辛赞伪装自己,潜入金国官场侦察敌情,他“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通知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杀敌复国之心更加坚定。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彼时的辛弃疾二十一岁,他终于等到了他的机会。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征兵课税南下进军,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而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百姓本就徭役赋税繁重,已不堪其负,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抗。辛弃疾见形势成熟,毅然鸠众二千,参与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掌管机密文书起草文告。起义军中鱼龙混杂,给了刚过弱冠之年的辛弃疾不小的考验,也给了他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一名叫义端的和尚拉拢了一支一千多人的队伍,辛弃疾见状便劝说义端入伙,壮大军事力量。但义端某一天偷偷离开起义军,还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的大印。面对义军上下的猜疑,辛弃疾没有半分逃避之意,他当即就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提叛徒之首来见。”,辛弃疾冷静分析义端叛逃还偷走印玺的原因,肯定是要投靠金国,于是,他快马加鞭朝金营方向追去,果然在半路上截住了义端,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始辛弃疾单人独马星夜奔袭,追击百里取叛贼首级的那一幕,这样一来不仅洗清了嫌疑,还令义军上下对辛弃疾刮目相看,辛弃疾由此名声大振,之后义军大大小小的决策耿京都先与辛弃疾商量。辛弃疾还积极与南宋联络,组织南下接洽工作。当时南宋朝廷以“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的标准区分北方的起义军,而耿京义军内部也有动摇,辛弃疾便力劝耿京“决策向南”,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不久,金军内乱,完颜雍趁完颜亮攻宋之际起兵篡位,还杀害了完颜亮,辛弃疾见金军有溃散之势,赶紧抓准时间联络南宋,趁机联合北伐。绍兴三十年(1162)年,耿京派副手贾瑞和辛弃疾等十一人奉表南归,并表示有二十五万将士愿意归宋,危难之际,激增兵源,朝廷也是万般欣喜,当即就给起义军封了两百多个军衔。带着好消息归来的辛弃疾却中途收到噩耗,起义军没了,原来在他南下的一个月里,义军内部突然发生了重大变故,叛贼张安国等人谋杀了耿京,并带领一部分义军投奔金朝,义军散的散,降的降,还有不少人坚守阵地而丢了性命。闻讯的辛弃疾如五雷轰顶,他悲愤交加,誓要给耿京报仇,当即从溃散的义军中召回了五十人,轻装上阵,快马加鞭夜袭金营,当时张安国正沉醉于与金将酣饮的喜悦中,面对营地中的五万金兵,率领五十轻骑的辛弃疾毫无怯意,他出其不意突袭金营,于五万人中将张安国生擒,又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击,疾驰而归,后将张安国押回建康,交由朝廷处置。在千军万马中生擒叛徒的这一闪电战在南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让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名动天下,当时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曾为之写道:“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宋高宗赵构连发三声“少年英雄”,并召见了他。辛弃疾在后来困苦的岁月里回忆这段少年时的壮举时,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虏,汉箭朝飞金仆姑。”,当时的他正值少年,被簇拥在数万兜鍪将士之中,他纵身马上雄姿英发,铁甲寒光映照出锦帽霞衣,烨然若神人。云鹏涌起乘大风直冲九天,旌旗猎猎如虎啸龙吟,战号雄雄长鸣,三军大呼,地动山摇,他率领磅礴大军马踏胡虏,剑饮胡血,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敌人重重包抄,渡江南下。敌人被打得鱼溃鸟散,辙乱旗靡,夜里也枕着空箭袋胆颤心惊地入睡。我军士气大振,朝阳升起时便整装待发,沿着辽阔微明的地平线万箭齐发,锋林箭雨般射向毫无防备的金巢。由此诗可见辛弃疾当时荣光之盛。在有人为他的军事才能倾倒的同时,也有人将如日方升的他视为潜在的威胁,在前途一片光明璀璨的同时,黑暗的阴霾也慢慢向辛弃疾逼近。

辛弃疾剖决如流,机智神勇的军事才华如同昆山片玉一般,很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宋室的惜才与赏识。但宋室对向辛弃疾这样从北方投奔而来的“归正人”怀有疑心,于是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这样的小官,辛弃疾以为,只要他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朝廷就会慢慢信任他,给他带兵打仗的机会,可没想到,这小官一当就是二十年。不久,宋孝宗即位,宋孝宗曾一度被主战派的楚囊之情感染,表现出抗金雪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并进行了南宋史上第一次主动北伐(隆兴北伐)。但在北伐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主将之间却因为嫉贤妒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结果导致大败,南宋不得不与金朝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借此机会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肯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竭尽平生所学,并运用自己少年时潜伏在金国收集汇总的各种敌情观察,写成一绝无双的抗金大策——《美芹十论》,从审势、查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个方面,从宏观到具体,周密详尽地分析抗金局势与策略,且绝非纸上空谈,都是可以运用到实践的良策,不仅分析了完颜亮兵败,中原百姓大举起义的现状,还献上了吸引百姓南下投奔,解决军中矛盾的良计。之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奉上了军事名篇《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奈何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辛弃疾的雄才伟略和他满腔光复热忱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当时的南宋沉浸在南方富庶地区的纸醉金迷中,偏安风盛,且本就武将夺权建立的宋朝防武将如防贼寇,“归正人”身份的辛弃疾更不能得到优柔多疑的宋室信任。加之南宋自北宋以来的“冗官”遗留问题严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且宋朝的官员俸禄待遇高,这都是建立在军队开支小的基础上,冗杂的文官群体蚕食国库,卖官鬻爵都来不及,又怎会容忍辛弃疾从他们的厚禄分割出战争经费去攻打强大的金国。他们为虎作伥,蒙蔽君上,又以在金国的徽钦二帝南归之忧打消当朝皇帝的收复失地的念头。在南宋,主张北伐的辛弃疾要挑战的是整个庞大腐朽的文官群体和一整个国家陈陈相因的政治制度,他要扫除的是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这绝非一日之功,对于寥寥无几的主战派来说,就如同蚍蜉撼树一样困难。但辛弃疾岂会甘心与走狗横行的朝廷同流合污,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地侍奉金人?他委婉又忧患地在奏折中写道:“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然而酒气薰风中的南宋与清醒坚定的他形同陌路,虽然宋孝宗很欣赏辛弃疾的才能,也想采纳这些建议,但群臣不同意,最后《美芹十论》等战略论文也只是被欣赏了一番便被束之高阁了。“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辛弃疾的忧患与谋略全部石沉大海,祖父抱着年幼的他幻想的那些光复中原,为国雪耻的梦想化为了泡影,他与曾经那个扶大厦于将倾,救民生于水火的鞍马少年渐行渐远,他所有的努力与坚持都仿佛是南宋朝廷的一个笑话,他毕生的信仰被人无情地击碎了,可他岂能不顾祖父的遗愿,不顾金国铁蹄欺压下的千千万北宋遗民?走到人生岔路口的辛弃疾无奈张望 ,一边是浊浪翻涌的昏天沧海,一边是漠漠肃萧的蓬草霜天。无路可走,但也已经无路可退,他陷入了悲愤与苦闷的漩涡中。

“却将万卷平戎策,化作东家种树书。”,墨痕字字泣血,笔刀如锋如镝,奈何不了南宋满朝虫豸,朝廷主和苟安呐!!!朝廷对北伐的态度冷淡,对辛弃疾坚持不懈地上书置若罔闻,位高权重的主和派将他视为自己加官进爵路上的绊脚石,煽动君主将辛弃疾调离京城,将他派往地方做父母官,决心不让他接近涉金要政半步。辛弃疾的世界仿佛彻底陷入了灰暗之中,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他备受打击,但辛弃疾绝非支柱坍塌就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之人,他并没有在地方上就画地为牢,尘封自己的军政才能,相反,命运将他落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开花,他就如同他在金国忍辱负重的祖父一般,潜龙卧渊,时刻等待朝廷北伐的召唤。主和派为了让辛弃疾再无出头之日,将他派往各种蛮荒衰败之地为官,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虽是高官之名,实则是打压之实。但令朝臣万万没想到的是,辛弃疾两袖清风,为政有方,因地制宜地制定灵活开明的地方政策,他去哪里为官,哪里就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之势。其中代表性的地点就是滁州,滁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火摧残后已是百废待兴,经过几任地方领导的努力也没能让这座城市恢复元气,辛弃疾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把自己被朝廷弃置一旁的《美芹十论》里的政策运用到了治理滁州上,他上任后,降低赋税,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招募流散在外的百姓回乡种田,吸引扶持商人发展商业,让百姓都得以安居乐业,不到半年,原本满目荒芜的滁州就焕然一新。他爱民如子,不拘泥于浮烟胀墨,经常去到田间地头体察民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村居》一句中他对百姓生活清平和乐的喜悦之情和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他对百姓的好,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走到哪里,百姓的爱戴颂歌就传唱到哪里,远离朝野的辛弃疾还能经常受到皇帝的夸奖。朝臣们见辛弃疾风头更胜,更视他为自己眼中钉,肉中刺,暗算力度越来越大,将他调离得越来越远,在辛弃疾为官生涯里,一共被弹劾四十三次,被调任十五次,最后,朝臣们无可奈何,将他调到江西湖南一带去剿匪,辛弃疾血液中难凉的武将之魂不会让他囿于方寸之地,助苟且偷安的宋室粉饰太平,面对这次机会,他仿佛是在昏暗的海底沉寂多年,突然发现了头顶的一丝光亮,他死死地盯着这丝光线拼命地一寸一寸向上挣扎。令金军闻风丧胆的辛弃疾,要处理剿匪这种事,根本不在话下,他多次领导平盗,史料记载“盗连起互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比起讨平贼寇,辛弃疾知道自己真正要精心筹备的,是另一件关乎这个羸弱的国家和民族兴亡命运的事。由于湖湘地势特殊,且武备单薄,辛弃疾向朝廷提出要建立一支常驻部队,名曰“飞虎军”,专门负责除暴安良的工作。在辛弃疾日日夜夜的精心筹措之下,飞虎军逐渐建立壮大起来,飞虎军所选将士皆能以一当十,且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时人称赞:“若使出戍,无异于虎兕出柙。”,意思是如果让飞虎军戍边北伐,那就猛虎神兽出笼没什么两样。可喜的是,最后事实证明飞虎军“非特弹压蛮猺,亦足备御边境,北敌破知畏惧,号虎儿军。”,飞虎军凭实力与威名,不久便称雄江上,连金人也称赞。辛弃疾知道,他想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自己还不知剩下多少的的时间里,为军备空虚,武力羸弱的南宋的建立一支可以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真正意义上的精锐部队。辛弃疾以为,朝廷会看到他的努力,会对他和未来充满信心,会召回他重临疆场,光复旧土,血洗耻辱,他会有机会完成祖父的遗愿和自己的毕生大志,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所有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纸罢官诏书。原来是他在地方上大刀阔斧的整改与创办飞虎军等事宜妨碍到了权贵们的利益,他们对辛弃疾积怨已久,终于等到了借飞虎军军费开支的机会弹劾辛弃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罢去了辛弃疾所有职务。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的辛弃疾兢兢业业在基层为官二十年,换来的不是朝廷的赏识,而是整个世界对他的排挤和抛弃,这一年,他已经43岁了。

辛弃疾不明白,为什么朝廷征用他,却又将他弃若敝履,为什么一次次将他拉近,又一次次将他无情推开。从当初飒踏江河的无上荣光到现在的万人唾弃,颠沛流离,辛弃疾好像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切,他的眼泪在这二十年里已经流干了,他独自登上重楼,一阶一阶,仿佛是在重走他过去的岁月,一步一步,走回那个青葱少年的起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少的时候,不知愁为何物,只知登上高楼强说愁,而如今自己已两鬓斑白,重楼之上,暮色之中,回首蹉跎岁月,欲哭无泪,欲说还休,心有愧,面无颜,胸中恨,何时解,无可奈何,只叹天凉好个秋,袖手归去,天地凄旷。人生是大梦一场,醒来唯余落叶凉秋。

南宋官场波云诡谲,尔虞我诈之中难得清静安生,多少人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好在辛弃疾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就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以致他的晚年生活不至于太过凄惨。他早在淳熙七年再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时,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野间过着枕山栖谷,餐云卧石的生活,数十年里受到的排挤和北伐始终不得志的愤懑,被辛弃疾全部宣泄在了纸上。在此期间,辛弃疾好友陈亮专程来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鹅湖之会后,辛弃疾还与韩元吉,朱熹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辛弃疾与好友或慷慨激昂,指论世事,或长歌短吟,互诉衷肠,以此来寄托被褐怀玉,却又报国无门之苦。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寄身山野的日子里,辛弃疾倚在松边饮酒遣兴,是夜,风响松涛,渟膏湛碧,淙淙松泉上的粼粼月光就如甘冽清酒般流淌,更添醉意,喝得酣醉之时,踉踉跄跄站起身来,想要趁兴月下清舞一番,醉眼迷蒙,模模糊糊之中,松树竟变成了人,我问松友:“我醉得如何啊?”恍惚之间,松竟移过来要扶我,我粲然一笑,挥挥袖说道:“走开走开,浊世难得开怀大笑时,得兴之时,就要长歌起舞,莫扶我,莫扶我,莫将我唤醒,醉里且贪欢笑,但愿长醉不愿醒啊!”,辛弃疾这首记醉中所闻的诗词给后世留下了无限遐想,以为让后人在为他的遭遇抑郁感伤时得以排解忧思,开怀一笑,也许,在那个酩酊大醉的晚上,万物有灵,松树看到失意潦倒贪醉斗酒之欢的辛弃疾,心生怜悯,真的动用某种自然之力活了过来,静静地慰藉陪伴他,也许,辛弃疾在每每想起那个玄妙之夜时,无可奈何的同时也会从心底涌起一股融融暖泉吧,就算被世界的浊暗面抛弃,但他笔下深爱着的清江水,晓山翠,莲蓬小儿,吴音相媚,自然万物,芸芸众生也同样是深爱着他的,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辛弃疾对世界的爱是充满神性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胸中恨难抑时请来三五知交,阔谈天下事,忆昔倚剑时,酾酒浇愁,愁更愁,醉里不知鬓已霜,笏已斑,辛弃疾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神色逐渐迷离,眼中却有两团火逐渐明亮,他含着泪,颤抖着双唇,像是受到了指引似的,跌跌撞撞直直走入书房,他颤着手珍爱又轻柔地抚摸着,小心翼翼地打开珍藏已久,微尘不染的宝箱,挑起明灯,照亮那许久不见天日的玉龙宝剑,剑身上那流溢锋利的星芒依旧耀眼,一道强烈的白光闪过,辛弃疾眼睫翕动,失神一怔,恍惚间,他竟回到了他年少时熟悉的吹角连绵的营垒,这是梦吗?辛弃疾想,如果是梦,真希望永远不再醒来,永远不再面对这麻木冷漠的世界。还记得那天刚打完一场胜仗,当奖率三军,军中乐团演奏着欢欣雀跃的凯旋之歌,营地里早已为战士们准备了好酒好肉,辛弃疾看着战士们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去领取属于自己勇猛杀敌,得幸生存的嘉奖。战袍翻飞,战鼓如雷,辛弃疾来到巍峨高台上检阅着战士们的训练成果,数千匹战马如的卢一般迅猛奔腾,扬起汹涌黄沙,战士们万箭齐放,如惊天霹雳一般在耳边穿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我一心只想为君王完成收复家国的大业,赢得世代流芳的美名,可惜宝剑的主人已不复当年少年意气,两鬓白发生!年少时“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的戎马生涯化为了现在的门前掩草,幽径封苔,曾经“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的书生意气,只剩如今的说剑论诗,醉舞狂歌,辛弃疾只能且把蟹螯杯,与好友在诗酒的天地中清谈抱负,以抒胸中长恨。天道无情,高堂如梦,镜前涕泣白发生,懊恼懊恼,捶胸顿足,他竟狠下心把银丝根根拔掉,幻想着仍能乌发朱颜,兜鍪神勇将胡虏驱赶出华夏大地,九州四海重回清平盛世,但却也只能发出“老子颇甚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的悲叹。

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期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却又被劾罢官奉祠,朝廷一次次给他希望,又一次次把他打入绝望的深渊,辛弃疾明白自己终究是不为这个消沉靡乱的时代所容。同年夏,他回到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命名为“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辛弃疾学渊明寄情山水,不问世事,以此来排解自己的大志未平之恨,他在瓢泉过上了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灵动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让辛弃疾深为所动,远离权力与斗争的世界给了辛弃疾温情的沃土,他的灵感翻飞化为燕雀清歌滑下树叶,荡上蓝天,在瓢泉,他创造了大量描绘四时风物、山水风光的、世情民俗和遣兴抒怀的诗词。在这里,不再只有朝堂或官场的冰冷和虚伪,不再只有君臣的麻木和冷漠,有星天外雨山前,有溪边影行云里,还有举头千山绿,溪头荠菜花,在这里,他是一缕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东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繁花,更吹落了星火灼灼,飘落如雨,高大威武的马匹载着雕饰精绝的华轿盈盈远去落下满路幽香,清幽悦耳的凤箫声泛荡在夜空中,萦入游人的耳畔,明月如一只玉壶高悬在中天,月华满溢,倾斜流泻下皎皎清瀑,银光乍泄,一夜鱼跃龙舞,灯火如海。“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夜美人如云,她们乌发雪肤间的雪柳黄金缕细碎作响,泛着光的眉眼间盛着盈盈笑意,飘洒着暗香在人群深处隐去,而眼前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追索的,我想找的是一个人,我们的心都不在这繁华渐欲迷人眼的夜色之中,我拨开人群,穿越灯火,寻找了她千百回,蓦然回首,人影散乱,灯火迷乱之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之处娴静独立着,眼底含着笑,静静看着你,却不说话,这一刻,仿佛周遭的一切都渐渐安静下来,轻柔的年华似水从指间悄悄流逝,眼前只余她一人。此诗韵味深远悠长,关于寓意也是众说纷纭,但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个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偏安江左的环境下,心忧天下,欲补天裂却无路请缨的辛弃疾,是真的想在迷醉的人群中寻找千百回,找到那个和他一样在灯火阑珊之处清醒坚定,居安思危,看透繁华之下重重危机的人。辛弃疾他多想将自己置身事外,多想放弃这个众人皆醉的世界,可他是辛弃疾,在无数个中天明月下,他仍会辗转难安,夜凉如水,月色如银,他迷蒙中跌跌撞撞走出户外,一望无际的黑天与广地漠漠相接,屈子何在?楚人何在?凄凉天地旷,知我者,唯余天上月,醒时风。“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长恨啊长恨,长恨于胸又有何用,不如裁作短歌,随风而去。暂且认为沧浪是清澈的,来涤荡我高贵纯洁却滚满风尘的缨带吧。“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别离,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杯酒之欢和身后英名到底哪个更重要,对辛弃疾来说答案当然是后者,但这酒里的人间万事,往往却本末倒置,毫发尚可以重于泰山。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事,没有比结交新友更让人畅快的事,我还是将眼光寄托在我这小舟之上,不去烦心沧海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吧,富贵不是我孜孜以求的事,不如早早归去归去,与我的好友白鸥相聚。

可走到人生路尽头的辛弃疾,却连相伴多年的白鸥也纷纷离去,那些心系家国天下的好友朱熹,陈亮等都先他而去,独留辛弃疾在人间风霜满头无人问,无数个寂寥的夜里,他与好友促膝长谈的生活都成了梦中的情景,醒来便是他独自面对窗外的风霜雨雪,他的满腔抱负,愤懑,心酸也只能深埋在心底。长恨未平又痛失好友的辛弃疾,已不愿再去想那些仿佛已经不可能的少年壮志,可命运难测,就在这时,朝廷突然传来了辛弃疾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北伐的消息,并且要征用主战派的辛弃疾。十年饮冰,热血难凉,虽然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但掀开风霜布衣,仍是炎炎赤血,听到这个消息的辛弃疾顿时热血沸腾,为之大振,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意气风发,张弓纵马的少年时。辛弃疾以为自己这棵困于风雪中数十年的卧壑长松,终于迎来了屹立扶明堂的时候。1203年,辛弃疾被委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深知南宋薄弱的军备现状,他立刻给皇帝进言:朝廷已经几十年没有北伐了,贸然出兵的结局只能是惨败,一定要筹备好兵马粮草,并准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有胜算的可能。随后,他拖着苍老的身躯,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地为北伐大计做准备,把自己多年的北伐计划装订成册,供将士们学习执行,筹备粮草,训练士兵,精点装备,准备随时出征。

但令辛弃疾感到晴天霹雳,五雷轰顶的是,无论是筹粮还是训练,士兵们根本不听他的命令,他根本就调动不了一兵一卒。原来,朝廷给他的官职只是一个虚名,只是想借助辛弃疾的威名吓退金兵,根本不打算让他带兵打仗,上阵杀敌。辛弃疾仿佛被给了当头一棒,他目光错愕,跌坐在了绝望的深渊,他在暮年熊熊燃烧的复国火焰被彻头彻尾地浇了盆凉水。他真的没有想到,都到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了,皇帝还是不肯相信他,官员们还想着蚕食朽木最后一点残根,死死守着国库不肯为军费开支挪一步,根本不管天下万姓的死活。这可能是辛弃疾人生中最崩溃最绝望的时刻,眼前的这个世界变得完全陌生,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都只想着眼前的享乐,逃的逃,散的散,偷的偷,抢的抢。辛弃疾于风雪之中摇旗呐喊,击鼓请命时,他们眼里只有麻木,冷漠,眼前只有那一张张嫌恶贪婪的嘴脸。辛弃疾渐渐呆滞了下来,因为风雪刺骨寒冷,他一个人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不可贸然出兵的警钟被朝廷抛在脑后,朝廷执意马上出兵北伐,果不其然,前线传来的无非是我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的消息,辛弃疾僵卧在风雪之中,只能含泪切齿,苦在心里,痛在心里。“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拖着孱弱的病体艰难地登上了北固楼,他还想着能在有生之年最后望一眼远在天边的北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只见夕阳残血,远山悲悯。玉簪螺髻,满眼风光,可惜都被践踏在金人铁蹄下,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硝烟漫漫,哭声干霄,高台摇扇,梨园听曲,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一个一辈子梦想着如孙权一般“坐断东南战未休”,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沉寂了一辈子的人,却只落得个栏杆拍遍,霜鬓泪竭,无人会,登临意的结局。

1207年,金军兵临城下,皇帝和群臣才火烧眉头,惊恐万状,这时候才突然想起来让辛弃疾去带兵打仗,可惜这时候的辛弃疾再也不是曾经那个神勇破敌,马踏平川的少年将军了,他现在已垂垂老矣,积郁成疾,僵卧在床,和庸懦无能的南宋一起走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当辛弃疾听到朝廷终于肯让他带兵打仗时,挣扎着想要从病床上起来,披上铠甲,拿起宝剑,驰马奔向他惦记了一生的北伐战场,率领将士们与他深恶痛绝的金兵厮杀,可是他恨呐,他痛呐,他什么都做不了,在国家和百姓生死存亡的时刻,他只能愤恨得捶打着这将他禁锢的病榻,苦涩的老泪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滚落,他默默咽下这如深海般的苦涩与辛酸,那如沧桑老树般的眼里尽是绝望,不甘,悲痛。辛弃疾亲眼看着家国天下在他眼前崩塌,彷徨溃散的军队和哀凄无助的百姓在他眼前渐渐远去,辛弃疾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仿佛是要被人捏碎,他绝望痛苦地哽咽着,颤抖着双唇,无声地啜泣着,他用尽最后力气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凄绝愤恨的嘶吼声撕破了沉重哀漠的空气,久久回荡在沉寂的房间,仿佛桌椅陈设都在悲哀颤栗,惊心哭泣,辛弃疾的气息也随着周遭的一切慢慢沉静下去,忧愤而卒,享年67岁,铅山县志记载:“身故之后,家无余财,仅留下生平诗词、奏议、杂著、书籍。”。辛弃疾被排挤被厌弃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他终于不再煎熬,终于抛下了纠缠折磨他一生的庸懦南宋,他终于可以魂归北州,乘风好去,直下看山河。在他死后,朝廷开始追忆他,痛惜他,赐对衣,金带,追赠光禄大夫。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1279年,南宋灭国,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庸懦南宋,沉湎贪欢,小人当道,走狗横行,使得英雄迟暮,忠烈死国,呜呼!呜呼!何其哀也!何其悲也!

在历史的滔滔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颗渺小的沙粒,随大河奔腾而去,匆匆不回头,而辛弃疾是一粒倔强不屈的沙,他挣扎着,执着着,誓要在历史的河床上凿下属于他的印记,他也最终确实用他的生命在中华民族漫长史卷上留下了厚重深刻的一笔,后人提起辛弃疾,想到的大多是写了六百多首百年之词,量冠宋人的“词中之龙”,但这应该不是他本人最想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号,他最想留给后人的印象应该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他用他的生命证明了“命销蚍蜉,犹铸风骨。”,他用他一生的遭遇警醒后世,切勿沉湎安乐,重蹈南宋覆辙。他用他的一生激励后人,就算眼前迷雾漫天,沧海浊浊,仍要坚守满怀冰雪,静待唤起一天明月,清辉归照,云翳褪散之时。

一个辛弃疾,生时无所容入,死后千百年,暮而争者无数,是故,无处不是其生之地,无时不是其生之年。他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历城人,亦是江阴人。亦是滁州人,亦是江陵人。亦是上饶人,亦是浙东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感其魂,亦荣亦荣!幸甚至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辛弃疾。

你从破庙残垣的积尘香灰里爬起,银冠生锈,泥塑金身,万里风烟,一溪霜月,都不曾欺辱得了他的光辉。勾玉碎,箜篌震,弃峨冠,废鹤袍。高呈笏板,冷晲庙堂高,摇旗请命,雪门击鼓。尽忠竭血,遗骨碑凉,千山悲怮,万川同哭。幸得朽木沉舟处,万帆竞鼓。残垣裂缝处,凛桃盛开。贤哉稼轩!伟哉稼轩!你是青兕神,你是北月魂!


一审 曾亚妮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从“考研热”中寻找自我与未来的发展

下一条:时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