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来谈一谈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他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是司马迁笔下的烈丈夫,他是各类戏剧作品中不断被修饰的角色,他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一作芸或贠),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是吴国大夫、军事家。其兄伍尚,其父伍奢。其祖父伍举是楚庄王至楚灵王统治时期楚国的重臣,为楚国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楚平王时期,伍奢劝诫平王勿纳儿媳因而威胁了奸党费无极的权势,于是费无极进谗言于平王,伍奢紧接着被捕入狱。一封伪信传下宣伍尚、伍员进宫受赏,伍员看出端倪。于是,兄弟二人中伍尚进宫见父,伍家一家满门惨遭屠戮,伍子胥则怀抱血海深仇连夜逃离楚国。他先前往宋国和郑国,奈何各种事故导致他栖身不得,只好逃奔吴国。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事很多人。在昭关他一夜白了头,幸得东皋公等人相助才得度过昭关。在江边,幸得渔丈人渡船相救,他才得逃过楚兵的追杀,为消除嫌疑,渔丈人还自投江心丧了性命。初到吴国,饥饿的子胥幸得浣纱女的救济才填饱肚子,浣纱女也自杀了。这一路上可谓惊险万分,这些人都是子胥非常感激也心怀愧疚的救命恩人。
在吴国,他卷入了公子光和吴王僚的王位之争,后来他辅佐公子光上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在阖闾的帮助下他攻入楚国本土,攻陷郢都,平王已死,他掘墓鞭打平王尸体。再到后来便是吴越争霸时期,他最终被吴王夫差赐死,了却了这悲惨又壮烈的一生。
伍子胥是善恶分明的烈丈夫。“烈”释义为“刚烈”“烈性”。他身负血海深仇,一直以报仇为目标在外奔波,一荐专诸刺王僚,二荐要离刺庆忌,三荐孙武灭楚国。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阖闾上位,让阖闾替他发兵,只求手刃仇人楚平王。可谁知,平王死在了他们攻入楚国之前,于是他才掘墓鞭尸。“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血海深仇终须报,且看来早与来迟。”他是如此烈性,如此嫉恶如仇。
伍子胥是忠诚有功的建设者。他来到吴国,便被吴王阖闾拜为相国。苏州城在他的治理下初具规模,兴水利,开工程,四方贯通,欣欣向荣,以至于到了今天苏州人民仍然感念伍子胥的功劳。到了吴越交锋之际,吴王夫差被酒色迷,他苦谏吴王要杀了勾践,励精图治。谁知吴王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反听信伯嚭等人之言,赐死了伍子胥。子胥至死都在死谏,足见其一片忠诚为国之心。
有人认为伍子胥过于执着,甚至是凶狠残暴的,而且他叛楚投吴,不值得被后世传颂。这种说法是不公允的。首先没有多少人能逃过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以今人眼光看待他,在那个朝秦暮楚、愚昧与智慧并存的时代,很多事情不是能简单说清楚的。而他的忠君也是今天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赞颂的从来是他建立在忠君基础上的爱民与矢志不渝。另外,他的经历是特殊的,我们得更加走进他的内心才能更全面地评价他。
他是可怜的。生他的是楚国人,杀他的(伯嚭)也是楚国人。救他的是楚国人,害他的也是楚国人。他本来就是一个楚国人。这种矛盾的心境一直在折磨他,所以当他鞭尸平王后,曾经希望灭楚的他又心软了,这片故土终究是他的祖国。因此,他会放过申包胥去秦国搬取救兵,给楚国一个复国的机会。
他是寂寞的。复仇路上懂他的人不多,他一人身负家族仇恨,重压使他一夜白了头。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又纷纷丧命,他连回报的机会都没有。就连最终答应他出兵的阖闾在最开始也只是因为有利益关系,而和他相互利用而已。直到终了,懂他的人也是越国的敌人勾践、范蠡等,而不是他苦心规谏的吴王和大臣们。所以,伍子胥一路走来是孤独寂寞的。
这就是烈丈夫伍子胥。他代表了中华民族性格里勇敢尚武、嫉恶如仇、坚持不懈、忠诚为国的一面。尽管有关他的故事几经打磨流传至今,有部分脱离了历史的本貌,但这些故事的内核是不变的,他是一个永载史册的英雄人物。
一审:吴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