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正好刚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人际关系的纠缠,也许是适逢大三学年这一过渡时期微妙的焦虑与迷茫,不久前,我持续地陷入在一种哈姆雷特式延宕的思考中,眼泪常常不自禁地滚落下来。于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我重新拾起陀翁的《白痴》,渴望去寻求一点内心的安宁。
两年前我曾读过这本书,在高考结束后最为“轻松惬意”的暑期。暂时褪下了学业的包袱,国内疫情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心情之愉悦是三言两语不足言明的。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放松的心境,那时的我并未能深刻感知到陀翁在其中灌注的心血,权当是在看一部爱情小说就这么过去了。但事实上,当我重新阅读后才发现,陀翁隐藏在其中对于“爱”的思考是如此深刻。
故事主线是梅什金公爵与阿格拉娅、娜斯塔霞三者之间“爱”的纠缠与碰撞,这种“爱”并不是简简单单世俗的肉欲或情欲上的爱,其中还包含一种带有宗教属性的伦理上的爱。陀翁在书本中通过叶甫盖尼·巴甫洛维奇暗示了这一点:“他那么害怕而又那么爱的这张脸究竟意味着什么?然而,要是没有阿格拉雅,他也许真的会死,那么,阿格拉雅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公爵何等爱她!哈哈!怎么能两个都爱?以两种不同的方法爱吗?这倒很有意思……可怜的白痴!”
梅什金是一个极其纯真的人,纯真到正如叶甫盖尼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白痴”,学界将此评价为“圣愚”。梅什金对人的苦难有着强烈的敏感度,富有同情心,对人无私、亲如手足,这些品质在他与穷苦、受虐待和患有痨病的瑞士农家女玛丽的故事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一个耶稣式的圣人,既是“圣”,又是“人”,梅什金身上存在着两种爱,其一是同情、非占有性和普世的基督教之爱,其二是世俗、自我满足、占有性和特定的爱,对娜斯塔霞的爱是前者,对阿格拉娅的爱则是后者,正是由于这两种矛盾的爱欲对其精神的折磨造就了梅什金的悲剧与崇高,同时也揭示出了陀翁多年来在思考与求索的问题。
梅什金公爵是基督之爱的信使,如果不是普世的,这种爱就一无是处;但他也是个凡人——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两种不同的爱必将分裂,不可避免地把他卷入到无路可逃的悲剧纠葛中。在这条死胡同里,普世的同情责任致命地遭遇了人类爱情,也即:他性格内在逻辑要求的绝对的基督之爱与正常人类生活无法逃避的要求产生了无法平息的冲突。《马太福音》书中说到:“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世俗的爱情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阻碍了个人融入基督的普世之爱中,因此,即便是最贞洁和纯真的尘世之爱也意味着抛弃普世的爱之法则,《白痴》的结尾清晰地呈现了这种人与神的这种无法解决的冲突。
对于娜斯塔霞来说,情欲是不人道的,情欲的爱也不是她所想要的,因为情欲指向的是占有和享受,而非悲悯和责任,但娜斯塔霞已经被这个世界过度地占有和伤害过了。面对脆弱的“受损害的”“可怜的”娜斯塔霞,公爵认为对娜斯塔霞的爱应当是要成为“她的仆人、兄长、朋友、天命”。梅什金的一段独白中也承认了他对娜斯塔霞的爱是出于基督教虚己主义的责任与同情。娜斯塔霞则是一位更悲惨也更勇敢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安娜的悲剧很大程度来自于她自己的爱情选择,而娜斯塔霞一直没有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娜斯塔霞也比安娜更加具有反抗意识,她选择了一种近乎是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抵抗这个堕落的世俗世界对她的损害,展现出其在磨难下的酸楚却又强大的心。正是因为深受基督博爱思想影响的梅什金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才如此渴望拯救她,才会对她报以如此强烈的悲悯与同情,也才会使得自身如此痛楚地经受世俗爱欲与普世之爱对立与矛盾的折磨。
娜斯塔霞最终被罗果仁杀死,梅什金最后成为了真正的白痴,这是否意味着普世之爱的失败呢?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陀翁眼中,梅什金所代表的基督之爱和宗教信仰的价值,是当时俄罗斯人精神中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存在道德与理性——或者说崇高与世俗,这种对立的心灵的折磨,可以视作是这种道德与崇高品性在人内心深处中存在的证明,即便它们在事实上失败了也无法否定它们。
陀翁创作《白痴》正值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掀起热潮的时代。当时的人们狂热地追求理性、自由与物质财富,以“利己主义”为旗帜,对于道德、仁爱等精神品质肆意践踏,人情冷漠,思想混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于社会动荡的悲痛与对国家、人民的热爱,陀翁写下了这本巨作,灌注了他对自我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反观现当代,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物质形态同样在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和道德发出重大挑战。当人类普遍接受了以科学与理性为特质的现代化教育以后,当人类普遍迈进了物质与利益联系 更为复杂且紧密的现代化社会以后,我们的仁爱、怜悯等一切道德与伦理,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一种怎样的形式,通过何种方式来救赎我们迷惘的内心呢?
我不得不承认我无法完全克制尘世的爱欲,但我不能不需要道德与伦理上的普世之爱来防止自己陷于虚无与堕落之中。我会因为各种复杂的人际往来而困顿苦恼,会因为不自觉地在他人的比较中感到愤懑与嫉妒。我做不到梅什金那样耶稣式的献身,但我同样需要道德与伦理上无瑕的爱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平静。爱不只是一种感受、一种物欲,它更是一种能力,是无论哪个时代都不可冷落的主题。
人间需要爱,别让它绞死于无情的机器。陀翁的这本书,让我一扫近几日的阴霾,使我重新带上信仰与理想,穿梭于人山人海。
一审:张兰心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