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这首诗歌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秋瑾式女英雄”柏忍。她便是诗里所写的微粒、蜡烛和火柴,像节日里的焰火,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发光发热。
九嶷山如黛,泠江水含烟。清朗的山,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澄澈的水,流淌着小城的宁静与安详。这座湘南小城就是我的家乡——宁远。
穿过位于柏家坪镇柏家村的青石板路,便到了柏忍故居。故居坐东北朝西南,一进式院落布局,由主体建筑、厢房及中央围合的天井组成。砖墙黛瓦,古门雕花,无不体现这个乡绅家庭的富足与幸福。一八九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柏忍就在这个院落里诞生了。父亲开明正直,母亲温柔善良,均视柏忍为掌上明珠。幼时的柏忍,便有坚持自我的个性与冲破世俗的魄力,曾以绝食相抗,拒绝缠足。当时,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倔强的丫头,将会在未来,以铮铮傲骨、敢为人先的姿态,为穷人呐喊;以不让须眉、舍我其谁的担当,为革命献身。
“她是一粒微尘,照耀着人世银河中的其他人。”走出院落,再次踏上这条青石板路,感觉脚下踏的已不仅仅是石头,而是历史的厚重。也正是在这青石板路上,柏忍迈着未被束缚的腿,走出富贵门庭,告别安逸舒适,前往革命的征途,从未回头。石路无言,默默见证着这条路上千百年来发生的一切。一九二六年春天,柏忍就在这条路上,带领着农协会员,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拒绝婆家人的要求,为贫苦百姓发声,表明了“为了穷人翻身,要革家庭的命”的决断。柏忍革命从自家开始,这是何等的勇气与眼界啊!
“她是一支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终不悔。”乘车南去,五拱桥上路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一派安详。但在一九二九年,这里是森严的行刑场,可怖的监斩台,烈士的牺牲地。四月二十四日,积极投身革命,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柏忍被敌人杀害。惨绝人寰的敌人还将裸体示众,不准收尸。伤痕累累的身体被割去了右乳,无一块完整的肉;原来清新脱俗的脸庞失去了左耳,沾满了鲜血与污泥;本该修长白皙的手指被钉满了竹签,已是千疮百孔……但折磨与诱惑撼动不了她内心中对党的忠诚与对革命的坚守;污垢与尘埃掩盖不住她眼神中对敌人的不屈与对死亡的从容。纵然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柏忍仍用最后的力气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呼喊。这是她留在人间最后的话语,随着清风吹过人们的心田,吹过广袤的中国大地,也跨越将近百年时空,吹进我的内心,让我不禁落泪。
“她是一根火柴,在自己的时代闪耀。”柏忍烈士墓地位于板利元村对门岭山麓,松柏环绕,苍翠欲滴,郁郁葱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柏忍的一生就如这于寒雪中挺立的青松一样,以非凡的意志忍受了骨肉分离之苦,严刑逼供之痛。离开孩子,并非是铁石心肠,而是想为孩子,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们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忍受巨痛,并非是钢铁战士,而是明白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她的人生路上本可以鲜花遍地,但她却毅然踏上布满荆棘的小路,将鲜血凝成剑,把荆棘折成花,舍小家,为大家,为穷人辟路,为革命摇旗呐喊。
而今,柏忍曾走过的布满荆棘的小路,已是鲜花遍地的康庄大道。柏忍终其一生为穷人发声呐喊,而今盛世,中国社会早已实现全民小康,朝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前进。但,如果没有像柏忍这样的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没有如今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如今我们国家已经迈入新时代,吾辈作为新时代里的青年,当秉持先辈的信念,做我们自己时代的微尘、蜡烛和火柴,迸发璀璨的光。
见习编辑:张兰心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