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美,历久弥新;民族美育,文化之始。美育者,皆由人生,皆由人看,欲行雅乐,必育美其心;美心之旨,在于审其美。美育为中华民族开蒙启智,立德树人,滋润心田,是最需深耕的一片沃土,施以酿泉沃土,方能成芝兰玉树。
有一齐纯洁无暇的璞玉,美育是雕刻其形的工刀。蔡元培先生也曾向正在探寻美育道路的人们疾呼:“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春日的风,夏日的树,秋日的叶,冬日的雪,万物皆见于你我眸前,无一不美、无一不令人感慨。是东晋谢安的那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还是其兄长之子的那一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亦或是谢道韫所言“未若柳絮因风起”。小小年纪便可由弥天的白雪联想到春天的柳絮,若不是经历了美育的陶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当今时代又会有谁还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
书中有美,闹市中毛主席专注于知识的海洋;景中有美,陡崖边徐霞客感叹于鬼斧神工的景观;道中有美,礼乐崩坏的时代里孔子执着于对道的探索。乱世或盛世,美育是对人类心灵最后一片净土的守护。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文化的美都不可抱残守缺、因循沿袭,唯有纵身而跃入这片充满玄秘的世界文化之海,才能遇见新的可能,汲取新的活力,不断探寻美育的本质。
君可见,水袖半遮,余韵袅袅,演悲欢离合,唱人间百态;君可见,铁书银钩,墨香四溢,书民族气节,绘锦绣河山。90后女孩叶露盈,为曹植《洛神赋》所触动,利用中国风绘本形式,为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赋予新的生命力,让“髣髴兮若轻云之敝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水女神形象再次鲜明地呈现于大众眼前。中华文化之久,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下可推至宋元明清,经过几千年风雨的洗礼,有多少文化悄然离去,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但回看中华文化,则是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久弥新。在这泛黄的书页上,继续书写崭新的故事、谱写动人的诗篇。
有一种高深的艺术,是同唐诗宋词一般,是一颗耀眼炫目的星,是中国星汉灿烂的历史夜幕上的一幅画。其常常抒怀予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独一无二的一条血脉河流,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有幸到湖南美术馆观赏了书法展,一幅幅书法作品面前,我深受震撼,是如此苍劲有力、或是自然飘逸,或是洒脱豪放,或是遒劲有力,每一幅作品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大气磅礴的楷书、豪迈奔放的行书、飘逸空灵的草书……静静欣赏,仿佛面朝大海,海浪汹涌澎湃,浪花拍击着岩石。在阳光的映照下,海浪一个劲儿地朝岸边涌来,是一种拍案叫绝又是一种精妙绝伦。
“在一个盛产手提电脑、移动设备与空白大脑的繁华盛世,我依然与我的艺术迈着缓慢的脚步前行。”,哈珀·李曾曾如此寄望于美育。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草一木皆蕴藏。终日的营营碌碌、人们审美能力逐渐褪去。英国经济动乱之时,王尔德曾高吟道:“吾辈皆生于沟渠之中,然必有仰望星空者”。未理解美育之人宛如涸辙之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施以酿泉沃土,方成芝兰玉树,沐以美育之光,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以美育之名,换美育之地。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