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到记述抗美援朝的文章,英雄义气荡气回肠之余总会怀着一分疑问。纵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的他们;用胸腔堵住机枪,与敌人血战到最后一刻的他们;跨过鸭绿江去,迎战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的他们,为什么能拥有如此磅礴的勇气,是生来便无所畏惧么?直到读完魏巍的文章,才解开我久有的疑思。
松骨峰上无畏惨烈的战斗;浴火抢救出朝鲜婴孩的冯玉祥;就着雪吃下炒面,为祖国百姓幸福甘蹲防空洞的可爱小战士……魏巍所记叙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族气概和道德传统,前者曰“勇”,后者曰“和”。其精神内核与儒家文化中说的“仁者必有勇”是一致的。抗美援朝英雄们的勇气,是出于对人类共同苦难的同情,由充满仁义的同理心所生发的勇气。这是真正道德的勇气,是经内心锻炼出的力量,所以格外强大。
因而在这种勇气的激励下,女战士刘文在腿被炮弹炸断的情况下,被战友背着,仍唱起慷慨激昂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邱少云在家书中写下“到战场我一定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的无悔诺言,为了战争的胜利在烈火中献出了生命;长津湖之战中的129名志愿兵,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坚守阵地,即使被冻成了冰雕,也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过江去,江对面,是千千万万的祖国人民期盼的眼光。江这边,是他们亲眼所见的伤痕,刻在大地上、印在身体上。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看到朝鲜人民在悲凉苦难中呻吟时,想到的是家中的父母妻儿、姊妹兄弟。当片片金黄的麦田被枪炮砸得千疮百孔时,家乡高粱地总浮在脑海。“我怕那砸向朝鲜的燃烧弹,明天也会撕开家乡的云彩。”后退一步,是新生的国家,是来之不易的安定。他们怕,怕子孙永远活在战争的阴霾与黑暗中,所以勇敢地面对敌人;害怕死亡的威胁与恐怖,所以勇敢地为所爱之人牺牲。曼德拉说:勇敢的人不是感觉不到畏惧的人,而是征服畏惧的人。因为心中有更大的爱与对和平的向往,所以他们战胜了死亡的恐惧,所以他们拥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影片《1950我们正年轻》终了的字幕提醒我们那些不该忘却的纪念,“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前人披荆斩棘创造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所留下的精神、骨气与智慧也帮助我们跨过生命中更多湍急的河流。
那条曾横亘在战士们面前的凶险江河流淌至今,就是整个人类所面对的种种危机。病毒、山火、海啸、地震、暴雨…逆行的医护,救灾的战士,抢险的山民,他们鼓起勇气战胜自己的恐惧,化身英雄保护受困者。我们看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守望相助,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勇”与“和”的精神曾经鼓舞我们跨过鸭绿江,今天又再一次激励我们迎接前进道路上更多的艰险与挑战——和更多人携起手来,勇敢去跨过生命的大江。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