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白山茶的颂诗

日期:2023-03-26 00:05浏览数:

“我的见解是,唯有悉心研究过人,才能塑造人物,正如只有认真地学习过一种语言,才会讲这种语言一样。”

这是《茶花女》的篇首第一句,我想这也是作者小仲马写作时抱有的理念。《茶花女》,小仲马(Alexander Dumas)的成名作,基于其个人经历写就的一部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小说,时至今日仍饱受赞誉,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是一位名叫玛丽·迪普菜西的女郎,与小仲马有着一段情,小仲马为她欠下难以偿还的五万法郎巨款,与书中男主阿尔芒·杜瓦尔的经历相似。可以说,这就是作者有意为之,阿尔芒·迪瓦尔(Armand Duval)的首字母与小仲马本名首字母相同,作者似乎要表明自己既和他相似又不完全相同。作品于1848年发表,1852年小仲马改成剧本上演。1853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又将其改编为歌剧,从小说到剧本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小说围绕着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感情故事展开,又紧扣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人物的经历便也带着时代的色彩,更深刻更动人,仿佛历史车轮下美好的爱情,能让人听见其被碾碎的声音。故事从“我”,一个旁观者写起,“我”是一位作家,在玛格丽特遗产拍卖会上买下了一本书,随后遇见了找上门来的阿尔芒,故事从这里开始倒叙,围绕阿尔芒的回忆展开,采取了一种剧中剧的写法,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插,行文紧凑,不枝不蔓,既全面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比如阿尔芒的重情重义、重内在轻外表、老实热情的特点。在回忆里两人的牵绊和回忆外的念念不忘都可见一斑,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加强了玛格丽特的悲剧色彩,令人读来潸然泪下。

小说不长,语言也很朴实,没有过分的矫饰,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来说是很难得的。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透过小仲马的笔,一位个性善良活泼、独立自主,却囿于时代和职业,纸醉金迷、麻木戏谑的妓女形象跃然纸上,玛格丽特很想摆脱这样的生活,她即便是依靠别人支撑大手大脚的开销、同时接待几位贵族,也坚决不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对象,她身上带有那个时代尚未湮灭的反抗精神,奈何红颜薄命,如花落般早逝。

小仲马在开头用了一些篇幅来刻画当时的社会环境。公墓的家属会因为隔壁埋葬的是一位妓女而生厌,这也影射了当时妓女的社会地位之低,除此之外,普吕珰斯,这位年老珠黄而攀附年轻妓女谋生的老妓女也很值得细细品味,时间原因不在这里详述。

小说以《茶花女》为题,指的其实正是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一月中有二十五天拿着白茶花,另五天会换成红茶花,其中缘由作者好像并没有重点解释,顺带一提,“玛格丽特”有雏菊的意思,作者又为什么着笔于茶花呢?也许我可以从花语中找到答案。

读完《茶花女》,最大的感受就是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热情、甘愿付出一切的男子与善良体贴、市侩庸俗但也追求真爱的美丽女子,为一些复杂的因由和世俗的眼光而分离,最终阴阳两隔,玛格丽特在阿尔芒父亲的劝说乃至威逼下,含泪放手了这段情感,这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妓女就是地位低下的,但小仲马着重刻画妓女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批判现实,更多的其实是对人性崇高的赞美,正如阿尔芒所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得美好,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人”。玛格丽特身上的真、善、美与那个灰暗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陨落也正似纯白茶花零落成泥又被碾作尘,然而其香如故,流芳百世,时至今日,仍感召着读者垂泪涕泣。

不可否认,《茶花女》是一部感人至深、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划时代巨著,这一点凭借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赞誉使可知,小仲马倾其所有,呕心沥血完成了小说,给文学史上增添了玛格丽特,这位妙龄女郎的一抹倩影,我想也是在为他自己那段不圆满的过去抒写一首无题的颂诗罢。

一审:吴仪

二审:朱铃


上一条:浮岚书社,阅读者请进

下一条:给毛润之先生的一封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