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是非颠倒的残酷现实 ——解读《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对立关系

日期:2023-03-22 00:05浏览数:

《警察与赞美诗》作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篇幅短小,内容言简意赅,情节一波三折。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运用诙谐、调侃的语调和幽默、反讽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穷人艰难困苦的生活,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黑暗荒谬的社会现实。通过对小说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两组对立关系。

首先是底层穷人与上层富人二者间的对立。这一对立一方面体现在贫富差距上。小说中的主人公苏比贫困潦倒,无家可归,寒冬迫在眉睫,却只能“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他无疑是底层穷人的典型代表。同样是面临寒冬,富人们去地中海游弋,去南方晒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去维苏威湾漂流,过冬计划相当奢侈。而长年栖息在麦迪逊广场长凳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却不得不为其越冬之所而绞尽脑汁,对于苏比这类穷人来说,生存是如此艰难不易,温饱问题都是如此难以解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苏比有一个看似荒谬,却又合理的自救方法——去监狱度过。监狱在他的眼里,不是地域,而是天堂,在那里,他可以整整三个月不用为食宿发愁,伙伴们也意气相投,再也没有警察纠缠不休。这个“冬季寓所”的想法荒唐无比,甚至苏比自己也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却是最卑微的选择,揭示了以他为代表的底层穷人的悲惨生活,展现出他们被逼无奈,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蕴含着无限的辛酸。

底层穷人与上层富人二者间的对立,并不仅仅在于贫富差距,也在于他们的人格。雪茄烟店里的男士看起来衣冠楚楚,苏比抢走他搁在门口的绸伞,意欲激怒他迅速报警,哪想到这把伞却是这位衣冠楚楚的男士早上从一家餐馆顺手牵羊“捡”来的,真是道貌岸然、虚伪至极。与之相对比的是,苏比不愿接受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穷人上的施舍与恩惠,不愿以精神上的屈辱,从慈善机构手里得到一点点好处。他虽贫困潦倒、身份低微,却自尊自傲,这是那个男人远不及之处。

其次是法律与宗教的对立关系。在小说中,警察代表的是法律的约束力,而赞美诗代表的是宗教给底层穷人带来的精神力量。苏比为了能去监狱过冬,多次在警察面前触犯法律,蓄意犯事。他用石头砸碎了玻璃橱窗,警察闻讯而来,却主观判断犯罪者不会眼巴巴地盼望着被抓起来;他在马路上大喊大叫,扰乱治安,警察却置若罔闻,认为他的疯狂行为只是在庆祝球队的胜利。可见,“法律的宠臣”警察们,办案不靠切实的证据和法律,而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在故事的最后,苏比来到教堂,受到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的感召,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时,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无端受了警察的制裁,锒铛入狱。可见“赞美诗”作为宗教带来的精神力量,在资本主义的制度高压之下,也是为国家权力,为法律所服务的。苏比一再受到生活的愚弄,直至最后的理想也被破灭,这种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既有力地讽刺了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又深刻揭示了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是非扭曲、黑白颠倒,底层穷

人的命运如草芥般渺小的残酷现实,令读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无尽的感叹与同情。

《警察与赞美诗》完美展现了欧•亨利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剖析,通过底层穷人与上层富人,法律与宗教的对比,鞭挞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悬殊和美国司法制度虚假的本质。在当时那个道德沦丧,是非颠倒,唯利是图的时代,苏比作为底层小人物的缩影,对命运的痛苦挣扎和无奈抗争,以及无法改变的结局,都是小人物们普遍的悲剧命运。


一审 刘佳颐

二审 汪甜甜


上一条:爱的赞歌

下一条:许一番春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