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变迁中的乡土

日期:2022-11-24 17:51浏览数:

偶得闲暇,手捧一本《乡土中国》,本以为冗长的文字不会吸引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独特犀利的观点和文字所散发的原始自然气息,感染了我,让我领略了书中的魅力,从作者身上和书中我获益匪浅。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怀着学术的无暇热爱,历时十年到农村实地考察并深入思考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结合中国当代城乡群众的特点,潜心治学,得以完成这部著作。《乡土中国》一书从不同角度洞悉乡土中智慧,在历史滚滚车轮中,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灵魂深深扎根在泥土里,费孝通先生说:只有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在春秋变换和斗转星移中悄然逝去。中国人带有原始的乡土气息,中国的光荣历史是从土地长出来的。乡下人代代以种地为主,与土地有着天然的依赖关系,对土地有着原始的亲切感、敬重感。在他们心中,土是一种神奇神圣的东西,地位相对高,甚至可以与他们的生命相提并论,而非低贱下等的。虽然乡下在科技文化、文明等方面远不及城里人发达,但他们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依附体。书中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正是勤劳朴实的乡下人,为中国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代在速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外出打工和移民政策使得乡土社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为生存问题他们被集体搬迁到一个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急速下降,比较陌生的邻里关系打破了原来的社会格局,这是一种“机械”的团结。2017年一位记者在调查宁夏某移民区时了解到当地的移民是从不同地方搬迁过来的。之前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搬迁过来后要抽签决定住哪个院子,所以之前的社区彻底打乱重组,几个不同地方搬迁过来的人混合住在一起。在问到一位移民过来的老人时,他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当然要比我们原来住的山区好,移民到这里来生活条件当然是好了。但是再也找不回在原来村子里的那种亲切的感觉了。”从老人无奈的叹息中体会到当代社会社区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熟人”社会逐渐被打破,“陌生人”社会逐渐形成。费孝通先生说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若干年后,或许很多在泥土中长大的孩子甚至会找不到“乡”了。

《乡土社会》中,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中,秩序的维持除了法律之外,更重要的是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乡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除了村委会外,每个村子都有几个年纪较长、有权威的人掌管事务。虽然要付出很多,但是作为“长老”的称谓和地位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现在在我们看来这种事情有些匪夷所思,在这个过程中“长老”除了获得很好的声誉外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是作为乡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人,他有高度的自觉的责任感按照自己的道德法则来维持乡里的秩序。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和外界信息的不断传入,乡民们的观念逐渐改变。随着老一辈步入暮年,很少有人再愿意无偿的参与乡民的日常活动事务,同样,随着思想的解放,年轻一代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处事法则,“长老”的“专治”力自然也就下降了。在当今多元信息化时代,很多传统方法也已经不能解决新的问题。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社区被迅速打破,“熟人”社会正在迅速转向“陌生人”社会。《乡土中国》是对以往传统社会的见证,也是后人继往开来的线索,社会的发展会自然淘汰一些弊端,留存良性的法则,但愿往昔可鉴,但求未来美好。

实习编辑 朱铃 李紫涵


上一条:少年游

下一条:江南早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