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评+

青年文评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文评 > 正文

碎片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日期:2022-11-11 13:12浏览数:

一千余年前,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醉心阅读,没日没夜,史书是谓“手不释卷”;而当今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指的是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当我们面临着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加速向前的社会、一种争分夺秒的节奏,相较于鸿篇巨制的厚重和繁琐,便捷而精炼的碎片化阅读的确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然而,笔者认为,时间的碎片化、文本的碎片化并不一定代表思想的碎片化。近年来,“碎片化阅读毁人”的言论之所以甚嚣尘上,不是因为碎片化阅读本身的局限性,而是在传媒和技术进步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放弃阅读难度高的文本,越来越多的人满足于浅阅读所带来的虚幻成就。

其实,碎片化阅读并不是信息时代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从概念出发,无论是古人的“马上、枕边”还是近代出现的报纸、杂志等,皆属此类。虽然碎片阅读的形式在不断演进,但只有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反思,才能让碎片化阅读真正成为有意义的碎片化学习,我们才能真正从中获得新知,提升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心理学家指出,生活要知足,适当地减少欲望可以让人更加轻松自由。但在读书求知上,却不能轻易知足,如果怀着一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心思去读书、很容易让读书变成量化的数字,只见阅读书籍数目的增长,而不见内在知识体系的丰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愈发“精致”,却对读书的要愈发“粗糙”。“三分钟为你解读《围城》”“10分钟带你了解古代史”“一本书带你读懂四大名著”等等,逐渐成为文化消费者的“新秀”,而货真价实的原文译注、深度全面的名家经典却逐渐在书架的高层落灰,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在社交媒体转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人越来越多了,真正懂《红楼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张口对上下五千年高谈阔论的人越来越多了,真正具有历史素养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诚然,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认真品读一本名著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找不到时间,而是没有太多的“知足之心”。正如胡适所言:“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只要你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那么品一句就会有品一句的滋味,读一页就会有读一页的价值。

当下,简单易懂的“文化快餐”虽能很快喂饱我们,以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不假思索地吞咽它们,只会给人带来暂时性的虚饱。当遇到真正需要才识的场合就会发现,有些人看似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实则脑内空空、才疏学浅。

其实,备受指责的碎片化阅读并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因。有心阅读并专注吸收的人,亦能通过它博文广识,收获颇丰。大多数人之所以成为碎片化阅读的“奴隶”,不是因为这是这一载体本身,而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考、囫囵吞枣。

当人们开始习惯搜索答案、怠于思索方法,当人们更加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苏格拉底千年前的批判依旧在耳边萦绕:人们变得健忘,变得愚钝,变得不求甚解。数字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它作为新兴的阅读工具,既给予人助益,又在其中汹涌着危机。与其一味苛责“纸媒已死”“碎片有罪”,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使用工具的自己。


实习编辑 汪甜甜 刘佳颐


上一条:历史烟云不散,可见前程日月

下一条:林间漫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