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铭晨,女,中共预备党员,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现已保研至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曾在大二大三连续两年获综合奖学金二等奖。曾获第十五届“挑战杯”比赛湖南省三等奖、湖南师范大学第二十届公关之星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思源干部奖学金三等奖、院优秀实习生等多项校、院级奖项。曾于2020—2021年担任院青年传媒中心采编部干事,2021—2022年担任院青年传媒中心采编部负责人。
(通讯员 宋佳璐 韩红)暖春将至,她亦如春日阳光般踏来——她温润的笑眸直击人心,她的目光中,满是“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透出对未来坚定的信心。时光荏苒,她依旧怀着一颗初心,仍然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平淡时日,她亦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因为,她心中已有青云,又何惧风雨。
【有志者,事竟成】
“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有人如是说。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路上的灯塔,它指引着人们阔步前行,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已经步入职场的上班人士来说,没有目的的前进会让自己同“无头苍蝇一般”磕磕碰碰。“进入大学后,我的主要目标是学好专业知识,然后在把握这个主线任务的同时,多方面提升自己,打磨自己。”王铭晨的眼中透着光,坚定地说到。她的目标很明确,构成她未来几年学习的动力。也正是这样的动力,激励着她在平淡的日子中前行,没有失去方向。
清楚的目标是她在学习与生活中稳步前行的原生动力,有明确的主线,并且还有其他方面的目标,这便是她后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支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了清晰的目标,便是行动,如何行动?王铭晨给出了回答:不管能不能实现目标,都要尝试着去做,迈出第一步第二步乃至第三步。这种尝试,是事先不知道结果如何的尝试,是无法准确度量收益与付出是否成正比的尝试。“不管是专业学习,比赛还是各种丰富生命体验的事,我想去做的,感兴趣的都会直接去做,不管结果如何。”她微笑着说。敢做敢为,是王铭晨几年来不断收获惊喜和回报的精神支持;而不断尝试,则是她向上攀爬的长绳。尝试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不怕失败的勇气,也是一种不去过度计量得失的干脆。在求学亦或是求职的路上,就是需要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敢做敢为的决心。
王铭晨日常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希望在专业上能够学有所得;也积极参与多类比赛,尽管不是每次都有满意的结果,但她各方面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王铭晨还积极参与多项社会实践,借此让自己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更多地了解世情国情。她曾在2021年加入了“蓝信封”书信陪伴计划,与配对留守儿童通信逾两年;也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智队”队长,带领队员进行三下乡暑期社会调研。汪国真有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王铭晨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她也努力像这句话说的,在坚定了目标后,不顾过程如何,不断实践,不断追求。
“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大胆尝试,才是一个人不断锻造自己,永远“有路可走”的法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目标是源生动力,尝试是必要作为,那么,讲求方法便是前两者的保障。“方法有很多,主要是要敢于实践……”王铭晨在采访中谈到了自己的很多学习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心得,例如,感兴趣的事直接去做,不害怕失败,不抱着太强的得失心;保持开放心态,拓展社交,学习身边老师同学的长处;学会复盘,多反思,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等等。但无论哪种方法,终究离不开实践,所有的想法都要通过实践来落地,实践是唯一的答案。而在其他方面,比如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王铭晨也会通过向家人、朋友、老师等倾诉,向他们寻求建议和帮助,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好生活和学习的节奏。
良好的方法能使她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往往意味着问题将会解决一大半。找到正确的方法,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领域,都是必备的。正是学会“利其器”,王铭晨才能一步步完善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近。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要航行。”她风雨兼程,一步步前进,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
一审:肖珏
二审: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