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麓山春晖】刘顺峰: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日期:2023-12-25 21:24浏览数:




人物简介:刘顺峰,男,南开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博士后,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入选“芙蓉计划——湖湘青年人才(人文社科类)”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师范大学“世承人才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人类学、社科法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国家民委、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等省部级项目5项,著有《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在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刊物《民族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篇,另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等摘录或转载。获得2023年湖南省首届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湖南师范大学第十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湖南师范大学2019-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湖南师范大学2022年度“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和奖励。

(通讯员 李晗羽 谷晓露 乔羽)清月朦胧,于长星流转中俯瞰,照亮人间的坦途;秋雨淅沥,于星月之上眺望,赐予希望的甘霖。旭阳初升,刘顺峰正带领学子推开法学之窗,迎接光亮。

【研:思潮逐浪 力擎时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刘顺峰在学术研究的路上且歌且行,筚路蓝缕,于是沿途有鲜花和掌声作伴。

在兰州大学法学院求学时期他初次接触到法律人类学,那是导师口中无比神秘的法学流派,研究这门学科的人们既愿意捍卫法学的公平正义的规范理念,又渴望探求人类学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于是他们尝试建立这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调查研究”这四个字是法律人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刘顺峰接过前人的“火炬”,希望能在调查中把属于自己的那把火烧得更旺。这个起源于西方的法学流派,由前人在不同部落间通过探求如何建立规范、如何发展制度而不断建立起一套知识与方法体系。今天,一些像刘顺峰这样的青年学者也选择走进法律人类学大门,围绕中国法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十几年的坚持,日月藏锋,春秋陪衬,刘顺峰的成果累累。近些年,法律人类学读书会的建立与运行,为研究者们研读文章、探讨观点提供了新平台,这是刘顺峰与近十位青年学者一同探索出的成果。刘顺峰也常常组织与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同国内各位学术同行进行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不断推动着法律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刘顺峰的座右铭为:“坚持以法律人类学研究为志业,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何为擎起时代的巨人,何为为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勇士?他尝试着给出自己所认为的最佳答案。

【教:怀源引流 静待成时】

近日,刘顺峰在全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赢得一等奖的,这是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又一成就。在备赛的过程中,他遇到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预习进度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这看似普通的问题却是他最关注的重点,因为在他看来,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不去关注他们的感受,不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知识的理解方式,怎么能将课堂的意义发挥出来呢?为了让学生们在接受新奇知识时能够更轻松,刘顺峰尝试使用传统方式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来展示知识的趣味性,不断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入实体课堂,帮助同学们理解更高深的理论。刘顺峰做到了事事为学生考虑,致力于让课堂更生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收获最好的教育果实。

如今,真切而深刻的师生交流互动并不多见,刘顺峰却只字未提这方面的困难,因为他早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诙谐生动的课堂、和蔼可亲的他让学生们产生了信任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平和的氛围是进步的助推剂。他强调:“我希望学生们对我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对我的学术思考也会有一定启发。”即使刘顺峰在法律人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仍不愿做所谓的“权威”。他认为:“不同想法的出现,说明学生们都在调动思维,这样才算是真正参与课堂,尤其是对于一些对学习没有那么感兴趣的学生,普通的教学方式很难让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

教书以来,刘顺峰始终相信教学相长的力量,他说:“能来到全国知名法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都是很优秀的,在和他们一起共度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在为国家培养法律型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精神非常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顺峰不但能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而且擅于从学生的角度去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怀源引流,静待其成,“源”是他胸中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成”便是在他注视下走向成功的学子们!

【德:以德而耕,拾获山河】

除了传授知识,为人师者的刘顺峰更强调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们传递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天道酬勤”是他最钟爱的成语,也是他科研事业与教育事业皆有所成的基石。难眠辗转时迸发出的灵感,如同偶然照入眼眸的流星一般难得,这是送给同一种人的礼物——那便是以十足的专注力来对待事业的人。做到“勤”这一字,并非易事,而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到以勤待事:勤学,勤思,勤践……更加值得学生们作为榜样。

作为法科新生,迈入法学大门的那一刻,可能会感受到迷茫。由此,刘顺峰会在给法科新生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法律思维与担当精神。与此同时,对于研究生的指导,他也会强调“形塑法律人的优秀品格”的重要性。他经常和学生们说:“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记住自己选择法学的初衷;明确自身对于这个社会的价值,确切来说,是作为法律人的使命——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刘顺峰用自己法律人的“德”来勉励法学院的学生们,领悟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院训:崇法明理,止于至善。

刘顺峰同样极富集体意识,他说:“自从入职以来,我便觉得湖师大法学院是一个非常有爱且团结的集体。我身为其中的一员,倍感骄傲。”为了不辜负法学院和学校的期待,他下定决心要做出成绩。于是在全省研究生课程思政大赛备赛期间,虽正值暑假,他却比平时更加繁忙。不仅如此,就在比赛之前的一个月,他的父亲在老家突发疾病住院,情况不容乐观。刘顺峰回老家医院照顾其父亲之时,还不忘坚持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安排自己的教学任务。他认为,既然学院、学校选择他作为代表参加比赛,他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得到第一名成绩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回头看,备赛过程里的种种都是勋章。

刘顺峰除了具备以上几种优秀品质,也一直相信实践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首先,研究法律人类学时,刘顺峰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丰富了学识经验;再者,正如他对学子们的赠言中所讲到的:“法是每个法律人心中的最高理想,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以机械的法条为中心,我们也要明白法律运作背后的,来自于生活的道理情理。只有把法和理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法律是帮助人们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的工具,所以法律人绝不能单单以白纸黑字为唯一标准。每个法律事件都有其情理,这些知识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而是需要走出教室,亲身接触才能获得的。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刘顺峰都能让理论走进生活,再让生活验证理论。伴青雨而行,倚长风而安,他一直走在实践的道路上。

不问春山几叠陷云中,他以专注的态度翻过重重山峦;独上行舟烟波同尘,他用德才兼备广游山河。亭下生雁鸣,烟雨间已为他染蓝了衣衫……

见习一审:吴雨婷

二审:王晶

上一条:【麓山春晖】 银红武:厚积崇成泰华岑,静待花浓馥郁臻

下一条:【青衿芳华】瞿梓萌:杞梓之才,萌芽茁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