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周泽中,1994年生,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理事、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理事。在《求实》《浙江学刊》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2部。获中共湖南省委依法治省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湖南”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一等奖获奖率4.5%)、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中国法学会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一等奖等荣誉。
(通讯员 张榕哿 乔羽)长沙的夏天有着蝉鸣,热浪和微醺的阳光,它在绿野的光斑上跳跃,在热情的音符里穿梭......很幸运在这样一个炽热季节的清晨,周泽中能够畅谈他的经历,以及他对法学挥之不去的情愫。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当被问到为何会选择研习行政法学这个领域时,他坚定地回答道:“一部分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另一部分则是深藏内心的一种责任感。”
在他眼中,与其他部门法存在显著的差异,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组织运行与行政职权配置,最终实现监督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规范目的,是一个内容丰富且体系庞杂的一个部门法,有着无可比拟的学科魅力,令他“流连忘返”。除了个人的浓厚兴趣之外,内心对于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是驱使他选择研习行政法的重要原因。“相比起刑法、民法等部门法,行政法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法律,也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法律。其实在我看来,它跟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丝毫不亚于民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与行政法(行政管理)有所涉及。包括我们日常提到各种权利、权力,都是与行政法密切相关的。但是,相较于民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而言,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晚,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繁芜复杂,对行政法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而行走在这样一条艰苦且光荣的行政法治之路,于我而言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条路上,可能并非一帆风顺,但是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同行,在他看来,确是一件幸事。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他所做的是用勇气追问合理,用毅力破解难题。诚如清代张澍所言:“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周泽中便是如此,他把自己的研究园地筑牢于行政法,向下努力扎根,向上汲取能量,所以不惧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随着法学逐渐被认为是一门“显学”,法律技艺开始物化为一种赚钱工具,以学术为业慢慢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想,“甘于寂寞”“书生意气”这些原本用以形容诗人的词汇,开始适用于大学“青椒”的身上。作为青年教师的周泽中,他一开始选择的研究方向便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鸵鸟;是勇气,是直面挫折后的奋起;是横下心接纳改变和结果,更是是从困难中升华出的达观。
在学术研究上,周泽中认为这些年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莫于川教授在一本回忆录中提及的“研究者应当坐得住冷板凳”。在他看来,学术研究工作不同于从事法律实务,尤其是从事审判工作时个人获得的成就感会更加突出。而学术研究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需要磨砺精进的过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它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选择某个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对于学术研究而言非常地重要,而这对于“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青年学者而言,是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去探索,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而且须得践行落实,并不是把它做为一个口号。”
因此,他始终秉持着“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原则立场,读书、明志、力行,脚踏实地做学问,主张法学研究应当关注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在行政法领域,他非常关注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的具体议题,如他最新出版的专著《多阶段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中明确指出:即便是面对多阶段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理论与实践的繁芜复杂,在分析论证过程中难免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但是,年轻的法律学者们始终坚信随着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和审判实践的不断推进,相关议题会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重视。毕竟,“一种从最深的基础理论土壤中长出来的制度实践,应当继续向上生长......”在日常写作过程中,他都积极融入自己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责任感,期待能够在这片学术园地里播下自己的种子、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师德传承,笔墨春秋】
一支粉笔书春秋,两袖春风化桃李,三尺讲台授正道,四季耕耘桃李香。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崇德向善的成长之路,或许盘旋曲折,但是因有老师的教诲与指引,学子们才得以走正路、行正道。周泽中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学生锤炼品格、掌握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时,他笑着说:“或许是受自己身边老师们的影响。在我最初的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应当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更是学生可敬可爱的长辈。我一直忘不了授业恩师曾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讨论行政法问题’”。正是因为自己得到了身边老师的关照温暖,所以他更加坚定地要将自己得到的这份温暖继续传承下去。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交流,推己及人,真正地做到为学生着想。他很认真地说道:“可能也是自己刚博士毕业,所以我很能理解同学们的一些需求。于是,我就会选择更加生动活泼的授课风格,尽可能地寓教于乐、化教于心。法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应该贴近现实、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学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他积极了解时代对青年、社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倡导教学应当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此,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工作,主动介绍法院和律所的实习工作机会,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法学知识,获取更为深刻的学习体会。“周老师对同学们来说可谓亦师亦友,他总是努力用大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授可能有些许枯燥的法学知识,无论是宪法学、监察法还是党内法规,他的课堂逻辑清晰、结构严密、深入浅出,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前沿。并且,他始终坚持对每一个同学认真负责的授课态度,在课前进行提问回顾、在课后耐心答疑解惑”。“课下他也是大家热心可爱的大朋友,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亲切地叫他‘泽中哥’,主动提供实习机会,悉心指导学习工作,在大学里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我感到很幸运!”这样的评价时常从身边同学的口中传出。是啊,爱是教育的灵魂,心中有爱,方才坚守和付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人诚恳,真挚,自然能感召人心。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师者如光,点滴星辰,甘愿给学生整个银河闪烁。传道授业如一叶扁舟路行缓,于教学之途遥望东方既白的启明星盏,于知识之海携微光陪伴。他一句句恳切的教导,总能让每一丝星彩点亮夜空,让每一种颜色绚烂盛开。
【热爱生活,奔山赴海】
他总是穿着灰色或蓝色的衬衫,背着双肩包穿梭于教室。于是始见时,周泽中便给同学们留下了“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印象。正如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有着学者的沉稳,但也有着普通人的质朴。
“让每一天都成为人生的杰作,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周泽中对于生活的原则信条。他有着丰富的爱好,例如骑行、打篮球等等。“我喜欢打篮球,因为除了收获运动时的快感与爽快之外,它还能够启示自己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完善自己的技能,感受到每一天的进步。我也喜欢骑行,因为它够带给我一个独立自由的小天地去思考、去反省。”生活有两面,一面忙碌,一面舒适。他会在忙碌的教学科研之余,在早晨沿着湘江骑行,感受江面吹来的习习微风,迎接早晨的和煦阳光;他也会因为“走错门小渔村”的美丽荷花而自我沉醉,也会因为楼顶的美丽晚霞而倍感欣喜......烟火里有着治愈人心的温暖美好,他相信,只要认真感受,惊喜总会不期而至。这就是他,一个热爱生活的他。
他非常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正因如此,他平和地接纳、不屈地奋斗、坚定地前行,如一泓清泉,静水流深,看似力量并不汹涌澎湃,却能磋磨岩石锋利的尖角,把苦难揉碎,长成属于自己的力量。他总能做到“静默如初,安之若素”,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心依然和往常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看来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他是治学严谨的青年学者,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领域潜心研究;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在课堂内外带领学生攀登学术的阶梯;他是拨开前途迷雾、照亮心灵的引路人,指引学生探索光亮的未来。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登高而不忘俯低,他一直在路上......
一审:邱栎睿
二审:刘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