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马宁泽,来自2019级文化产业管理班,中共党员。曾任历史文化学院辅导员助理、易班工作室媒体中心部部长,现任班级青工委员、学生党建总负责人。在校期间连续两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五四评优"优秀学习尖子""优秀志愿者";红色论坛最佳主讲人等。现已推免至中国传媒大学。
(通讯员 李欣然 沈宛霖)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不断的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在前进的道路上,马宁泽始终严于律己,不断提升自己,寻求新的突破和进步,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
【毅力灼灼,破浪而行】
没有一朵花,开始就是一朵花,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时光里,是晨间的寂静,不眠的星光,清醒的克制,孤军奋战的坚持,暗暗许下的承诺,好在结果没有辜负马宁泽,一切付出都值得。因此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拟录取名单上时,马宁泽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泰戈尔曾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山有顶峰,海有彼岸,一切终有回甘。
马宁泽与中国传媒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她的高中时期。当在目标院校那一栏写下“中国传媒大学”这六个字时,马宁泽便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名为“中传”的种子,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一念既出,万山无阻,时至今日这颗种子终于逐渐生根发芽。当然,之所以选择中传,马宁泽也考虑到了很多现实原因,那就是学校、专业排名、地域因素等等,和她未来的职业选择较为契合,可以帮助她未来更好地发展。谈及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印象,马宁泽回答道:“中国传媒大学显然是因新传领域为大家所知的,同时这所学校也是兼顾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以及包容多元的思想。在我看来,对于热爱媒体行业以及丰富多样的实践、就业的同学来说选择这所学校应该更加适合。”
马宁泽在研究生阶段将会继续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当问到学习这个专业的感受,马宁泽提到:“最大的感想是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生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着的事物。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产业的历史,还要与实践结合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她以在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的实习经历为例,无论是去恭王府举办网络文学与非遗传承人、作家的签约仪式,还是参与游戏科技相关报告的研讨会,都让马宁泽非常实在地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在数字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内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对未来,马宁泽也有自己的规划:“利用好学校的平台和资源,充分提升自己。”她特别提到,学术和实践要两头抓,既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又要在实践中更加近距离地观察产业发展动态和现状。
对于想要保研的学弟学妹们,马宁泽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打磨自己的基础能力,满足学校的‘硬门槛’;二是相对应的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包括平时阅读的书籍、谈吐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三是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利用好公众号、学校教务网站等等,充分收集有效信息,保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做好对应的事。”保研的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焦虑时,马宁泽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足准备,前期把功课做好,多去尝试能够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事情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马宁泽的大学四年是忙碌且充实的,学习方面她印象较深的是大二时期基本上都处于满课的状态,同时还兼顾了辅修和世承班的课程。大三时写学术论文刚刚入门,课程的内容和考核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各种小组作业、课程汇报、研究报告以及小论文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体。面对繁忙的课程,马宁泽认为要做好计划,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不同的阶段尽早地适应,及时转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态。她还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大学的过法有很多种,不应该被定义。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校内校外各种各样的课程、活动和实践沉淀能力,提升我们日后的核心竞争力。有的时候目的性也不一定要太强,专注于所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千帆过后再回首,也许是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会改变我们今后的路径。”正如董宇辉所说:“努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优秀,而是在意外和不可控因素来临时,那些平常所努力积淀的涵养和能力,可以成为我们抗衡一切风雨的底气。”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除了将学习任务完成得面面俱到,马宁泽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成为一名综合实力强劲的优秀大学生。因为军训时的机缘巧合,马宁泽意外地成为了辅导员助理,同时她还曾担任易班工作室媒体中心部部长。在此期间,她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新媒体运营能力,也充分受到了辅导员陈卓君老师热情与活力的感染,为她之后的学习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疫情期间马宁泽在老家担任志愿者,负责社区的日常车辆及来往人员的监督和记录,她回忆道:“面对这种国家级的灾害事件,能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在和我一起执勤的小伙伴中结识到了一些朋友,也算是一个收获。”问及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马宁泽有做备忘录的习惯,一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逐一完成,另外她觉得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令行禁止”的执行力都是非常关键的。
在马宁泽看来,参与活动和学生工作的意义是多方面且重大的。首先,从一个高中生的身份过渡到大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和社团、班级工作中认识到各种各样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够快速了解大学中需要扮演的各个角色和职能,这也是快速融入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次,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沟通力、领悟力、执行力等各种能力,为我们进入社会做铺垫。这些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和擅长的领域,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肩鸿任钜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马宁泽始终心怀责任与理想,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积蓄充盈的力量。相信,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这一切都不会白费。虽鹏翅之偶垂,鸿肩就息,倘否极泰来,指顾之间,终当苏而复上。
【平川走马,未来峥嵘】
对于书籍的阅读,马宁泽将其分为两大类:日常消遣和学术研究。对于学术方面的书她会进行细致的分类,其他书籍则雨露均沾。日常生活中,马宁泽还特别爱好音乐。她提到她的人格标签偏向于感性且随性,但是有的时候就很不幸地发现自己失去了曾经对于一些事情的好奇心和对于世界的关注。“音乐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感性,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做理性的现实的人,也需要不停地拥有触及灵魂的事物,让我们不那么麻木。我觉得这也是作为文化产业人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用理性来纠正本能的反应,用感性来激发麻木的心灵。
谈到大学四年的感悟和收获,马宁泽用八个字总结:“感恩相遇,广结良缘。”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收获了良师益友,收获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大二年级的新闻学基础、文化传播学课程所进行的课前热点的汇报与讨论,让她养成了实时关注热点事件的习惯。而伴随着对本专业学习的深入,她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并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说:“感谢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你们给予了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在湖师大的这四年里,马宁泽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开朗了,“以前更喜欢封闭自己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后来渐渐意识到作为‘社会人’而不仅仅是‘自然人’,学习社会法则是成长必修课。”她认为应该多参加活动历练自己,多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圈子里,生活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同样的,达成目的的方式、可选择的人生道路都不是唯一的,多去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从中获取灵感。学会走出去与外界交流,兴致盎然地与世界交手,一直走在充满鲜花的道路上。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在湖师大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马宁泽十分珍贵的回忆,“满是油烟味的小吃街,早春飘香的木兰路,在图书馆看到的晨光与晚霞,每日晚饭后在桃子湖边、田径场上散步的曼妙时刻,我都将收藏于心。”对于未来,她还想说:“未来的道路很长,校训‘仁爱精勤’牢记于心,希望自己能始终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敢与世界碰撞,马宁泽将会织绘出人生最精彩的篇章,盛放如常,梦想未央。
一审:章佳黎
二审:杜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