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爱年,女,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湖南省121人才计划入选学者。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专家、湖南省检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等社会兼职。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2项(均优秀结项)、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其他项目20余项。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首批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排名第一、全国“明德教师奖”、湖南省新型智库领军人物、湖南省第二届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湖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湖南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湖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科研标兵等荣誉。
(通讯员 谷晓露 郑思佳 陈春雨)她潜心钻研,初心不忘,教研相长两开花;她精心教学,深耕课堂,传道授业亦解惑;她深情奉献,悉心育人,孺子牛耕桃李园。坚如磐石的是她铸魂育人的信仰,精益求精的是她扎根课堂的态度,务实忘我的是她携众前行的担当,和煦的阳光中,她眉眼带笑款款走来,她就是李爱年。
【刻苦钻研学术,彰显巾帼担当】
李爱年教授从教39年,一直从事环境与资源法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在环境法学基础理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流域一体化治理法治研究和洞庭湖法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写道:“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李爱年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洞庭湖综合立法的“第一人”,为洞庭湖法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谈起选择这个科研项目的原因,她答道:“当时听说日本学者在研究洞庭湖,我就在想,我们自己的湖,外国人在研究,而我们自己不研究怎么行呢?”爱国之心灼灼,2015年李教授开始着手于洞庭湖立法研究,“刚开始搞也没想过要拿什么荣誉,就是坚持搞好。我这个人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就不会被旁的事打扰,能坚持很久。”她笑着回忆,“记得那个时候,我不管去哪里做主旨报告,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我在研究这个了。”俗话说“用一心者事必成”,她凭借这一份坚持和专注论证、设计并构建环环相扣的洞庭湖生态环境法治运行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正所谓“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2019年“洞庭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研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020年《湖南省洞庭湖湿地保护法治保障研究报告》获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研究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洞庭湖保护的政策和立法,推动了《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于2021年顺利出台。
李爱年始终怀一颗赤诚之心,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为社会为国家发光发热。她是我国洞庭湖综合立法的开创者,也是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立法的先行者,还是我国其他诸多生态环境立法的推动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投身于环境法事业的李爱年身体力行,陪伴见证并推动了环境法学成熟。对她来说,环境法是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绿林,看它发芽长叶,为国家、为社会开出沁人心脾的花朵,未来还要结出香甜可口的果实。所以她以为国家培育优秀的“护林员”为己任,她说:“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育人是真正的财富”。作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李爱年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推动湖南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法学学科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环境法学子。
【躬耕三尺讲台,潜心为国育才】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是李爱年从教以来的真实写照。采访过程中谈到自己的学生,她难掩喜悦之情,眉眼中都是自豪,她说:“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我的大量精力也投入于此。”39年如一日,立德树人、爱生如子,无私奉献,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她深受学生的喜爱与赞誉。谈到教学理念,她答到:“我培养学生更加注重科研能力,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你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你们的批判思维。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知识它不是力量,知识要内化为素质,转换为能力,最后被社会所接受。我们要有批判精神,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天下情怀。”
“饮其流者怀其源”,本科学生周旭说:“李老师的课堂教学特色鲜明,既紧扣教材,又能超越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学双边互动好。”她关爱学生,重视各方面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教学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2016-2021年度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6.78,学生满意度极高,她用半生青春年华诠释了“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师者若水,润物无声。她带的博士生刘爱良作为唯一获“湖湘青年英才”奖的在校学生这样评价道:“李老师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术水平。参与《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立法项目令我受益终身,李老师行为世范,以自己的务实、睿智与坚守,完美诠释了一个学者将法学理论转化为立法文本的生动实践”。“三尺讲台几度春秋染芳华,一支粉笔多少英才遍天下”她指导本科生在挑战杯中获省一等奖和二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多部委组织的“生态环境法制保障”征文三等奖(全国唯一获奖的本科生),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近五年研究生获省创新项目6项和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十年间研究生13人获国家奖学金......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遇到好老师是学校的荣光,一个民族遇到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
几十年如一日,她仍坚持每周组织研究生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月举办“恰同学少年·环境法学术沙龙”。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纸短墨穷,寥寥几笔描摹不出她栽培的桃李如何娇艳,短短篇章也承载不下她育才树人的半生心血。薪火点点相传,心灯灼灼不灭,以灯传灯,今不忘点灯人,后必传灯共燃华夏天。
【心中有丘壑,眉目皆山河】
“心藏万丈海,眼无世俗光”。搞科研,她潜心深耕,不问得与失;做学问,她悉心指导,不计功与名。她说:“我生性如此,重感情,所以在师大一呆就是几十年,外头的橄榄枝再诱人,也还是敌不过这一份情怀。做人呐,不能太功利,要有理想,有情怀。”因为对师大难以割舍的情怀,她始终爱岗敬业,面对世俗名利不为所动,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师大。因为坚持为国育才的情怀,她请来了优秀的教员团队,为同学们讲授立法学知识,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为对环境法的情怀,她始终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她站在高处,没有自满,而是倾尽所能为后辈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因为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她坚持育人就是财富,致力于培养优秀接班人。她也对她的学生说:“拿到国家奖学金,你不需要回报回报老师,而是要回报社会,怎么回报社会?你在下一届给我再找一个喜欢搞科研的同学,鼓励他。”薪火相传,连续六年,她培养的优秀学生一个接一个获国家奖学金,从未断线。
科研硕果累累,学堂桃李芬芳。要做好这些,是多么耗费时间和精力,笔者忍不住好奇:她把什么时间留给自己呢?对此李爱年答道:“我没有别的爱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我只想做好教学和研究。”“自律”是她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词,常言道:“管不住嘴的人难成大事”,这也是自律的体现,一个自律的人,自始至终都明白自己追求什么,并会为了这一目标拒绝其他诱惑。李爱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年来她始终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严格对自己的饮食进行管控。她戏谑道:“年轻时可能写论文还偶尔熬一下,现在要是给我一个亿让我熬夜,我绝对不要这个钱,我要睡觉。”她认为,人应该保持理性,而自律就是理性的体现,一个人只有足够理性,在面对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心若向阳,次第花开”李爱年身上总洋溢着的闪闪发光的活力,这活力一则来源于她自律之下的饱满气色地衬托,二则就是她年轻乐观的心态。古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和她交流时,她脸上始终挂着笑意,这微笑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气质。她分享自己活得轻松快乐的秘诀就是:“保持好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哪有事事如意的,第一学会换位思考,第二要重视过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过程做好了,管它结果好不好。”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她总是能转换心态。她分享道:“早年孩子学校离家远,要早起赶公交。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忍不住抱怨,但是我反而很感激那段时光,每天早晚天不亮就跑步去赶车,身体锻炼好了,也培养了儿子的时间观念。所以有时候吃苦是一笔财富。”只要心情晴朗,人生便没有雨天。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李爱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下“桑榆晚”的深沉之美,绘就“霞满天”的壮丽之观。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她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后辈的指向标。李爱年始终保持最纯粹的赤子之心。认定了,就要实干到底;认准了,就要有始有终。一辈子保持专注执着、笃定的态度,始终热情不减、信念不衰、本色不变,永远行进在不断奋斗的伟大征途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她洗尽铅华,却从未停止追寻的步伐;她温润如玉,却始终温柔而有力量;她静而不争,却绘制着桃李争艳的满园春光,待到桃李飘香时,她在林中笑。
一审:邱栎睿
二审:刘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