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马兵,男,中共党员,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写作与演说创新9班,现已直博至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曾参与湖南省作协重要会议,编写、校对新闻稿,主负责湖南作家网主办的“湖南省中青年作家对谈”栏目,聚焦湖南省创作一线的中青年作家,涵盖散文、报告文学、网络文学、诗歌等多文体领域。曾担任湖南师大写作与演说创新班班长,入选第二十期湖南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曾参与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评审工作,获湖南省委宣传部表彰。撰写的报告文学《秋之白华-瞿秋白的故事》即将出版。曾主持省级课题《中文专业创意写作能力研究》。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综合奖学金、百优共青团员等荣誉。
(通讯员 王欣 刘希悦 陈柳如)“有目标,不盲目”贯穿在马兵的大学生活里,这四年是勇于尝试的四年、是倔强成长的四年、是不断充实自我的四年。在积累与抒发的平衡中,文字始终与他相伴,文学始终与他偕行,或排解情绪或给予力量,助力他乘风追击,行而不辍。
【感受文学,热爱文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兵通过选拔考试从社会学转专业进入了创意写作专业。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老师们的讲述声里,有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有爱伦坡的《黑猫》,有杜鲁门·卡波特、三岛由纪夫、卡夫卡……在这里,他直观地感受到了文学的流淌与文学无限的魅力。大二那年,纪红建老师送给马兵一本《时代长镜头》,进而开启了他的创作道路。这是马兵第一次比较大量地看到非虚构作品,书中渗透的追求真实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他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各个非虚构文学名家的笔调、结构等,并创作了一批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抑郁症青年、党史人物、湖南先进制造业等题材的作品。在推免升学的过程中,受到该学科创始人葛红兵教授的影响,加之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践,马兵坚定地选择了上海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的创意写作方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沉淀自己,提升自己。
【张弛有度,宁静致远】
在被问及如何平衡学习生活与学生工作时,马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学习生活远比学生工作更加重要。我们这一路走来,其实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话题下,学会取舍,让二者之间张弛有度可能会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自如。”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他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晚上学习与写作。他的《秋之白华-瞿秋白的故事》就是诞生于一个个宁静的夜晚。在他看来,仿佛外面的世界越喧嚣,他的内心却越加平静。
他说:“人人都有写作的天赋,只是擅长的方向不同。”那么,学会发掘自己的天赋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实践尝试,马兵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天赋点——报告文学。从一个“初学者”到能够发表专著,这一路的困难与辛苦只有马兵自己清楚。马兵从模仿优秀作家开始,学习借鉴他们的文笔与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路线与行文风格。他提到,写作是一门技能,同时也是成长的历程缩影。写作让他学会观察生活,追求真实,更重要的是,写作让他不断地成长与进步,并且不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马兵的大学四年是充实的、不迷茫的、收获颇多的。对于未来,马兵仍然有明确的目标。不畏难、不盲目、不贪多,朝着自己喜欢的领域勇敢“开冲”。在这一过程中,要稳下心态脚踏实地,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恣意生长。他说:“要有目标地成长,而不是困在无意义的琐碎里。在仔细考量并选取好一个方向后,想尽办法靠近它就好。不必贪多,只是前行。”纵使未来有荆棘与困苦,但是马兵毫不畏惧,他会一如既往地向前,他始终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始终相信“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他将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初心,用汗水来浇灌自己的梦想。
在未来,马兵将继续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与探索,在未来,他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审:袁红玉
二审:刘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