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麓山春晖】陶晓军:晓道而行,春华秋实

日期:2019-03-19 18:33浏览数:

   人物简介:陶晓军,博士,博士后,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Nanoscaleresearch letters》《Natural product research》等多篇sci杂志审稿人,主持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 在大学生课外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一些成果,带教药学本科生发表2sci论文一篇,实验室成员多名大学生考取或保送北京协和医学院(2名),北京大学(1名),上海交通大学(1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名)。

 

   冬日里的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空隙零零碎碎地泻下道道光束,带来恍若春日般的和煦与温暖,为这萧瑟肃杀时节平添了几分生机。而在医学院莘莘学子的心中亦有那么一束智慧的光芒,拨开阻拦前路的重重浓雾,在他们心中洒下一片光雨,暖意过后滋长出一片探索的幼苗。

 

 

【遵道而行,书画快意人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的发生存在一个本源,西方人把它归因于上帝,而中国《道德经》中讲那是道。道是世界的本源,并且在产生万事万物的过程中及过程后,道始终伴随,并一直发挥着作用。当我们做科研或者创新时晓道并遵道而行,我们做事就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者,陶晓军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有着自己的研究与理解。道即事物发生及发展之规律,他从科学角度对道进行剖析,并将道从哲学层面抽离运用于科学研究。陶晓军深知事物的发展必然遵循着特定规律,在科研的过程中他是一个遵道者更是一个寻道者,也正是这种对道的探寻让他在研究、理解方面轻松快意。

 

   生活之中陶晓军亦是智者,在这负重前行的人生中尊己之道,活出了独属于他的快意与洒脱。在他看来,生活之道即人与人之间需遵循的德,德是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是人立足于世的根本。违反德,便违背了本心,即使没有社会的舆论、法制的制裁也是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生活中陶晓军晓道而行,心存善道,为身边人带来春风般温润与暖意,也是在纷杂的尘世间守住了那一份从心的快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在发展层面则是象征了这漫漫人生路。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可以被代替,我们所需要的便是求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当下社会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正是千帆竞发之际。科研之道,于学生,更为大道。“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科研显然不是一条易路,它曲折、遥远、很艰难,但它亦精彩、美丽、不平凡。自当代大学生角度纵观,陶晓军十分认同这条科研之道,他认为这条道路看似狭小实则是一条铸就伟大的道路。“名人大多因科研方面的成就而出名,临床的知名教授也往往是在科研方面有所成绩。做科研基本上符合大道,走小道,你成功的几率很渺茫,但是你沿着这条大道走你成的几率就会很大”,陶晓军自己便是踏上了这条道路,而抵达圣地后,回忆当初,他想起的不是朝圣之路的孤独与荒凉,而是云朵之间的缝隙洒下清冷凛冽的天光。

   在陶晓军看来,人生匆匆,却犹有许多的道蕴藏其间,一如之前的科研、生活与发展之道。道的交错看似杂乱如这世间森罗万象,实则亦有道可寻;而他正是在此间寻道而前、遵道而行,人生在世虽需负重前行倒也活得快意。

 

【事有所成,帷幄多方力量】

 

   庄子》中曾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洒脱之间向我们传递出的是万物相连的思想。陶晓军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像一根巧妙的针,将线联系、编织,与外物相连,成一张结实的网。他一直认为“大学老师不是孤立,我们需要力量,我们会慢慢与他人取得联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他日常教学与科研中的心态。  

 

当提及工作上的心态变化,陶晓军的思维进入到了回忆的深处,那是工作之初,他的科研与教学也是在孤独中缓慢前挪。那是一段枯燥的日子,一切是那么的慢,时间却走得飞快。之后,尤其是近两年,陶晓军越发感觉与他人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联系与沟通亦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论是做科研还是生活。正所谓“孤木不成林,独林不成森”,很多成就不是一人之力可以达到,与人联系与沟通到却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雪中送炭三九暖, 视若无睹腊月寒”,他人的帮助总是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人心,陶晓军的成功亦离不开对多方力量的帷幄。他总结道:“随着年龄的上升,工作的展开应该形成自己的团队,并把它用引导好,发展好,形成内力。此外,还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与本校的老师和其他校的老师进行合作,解决很多棘手问题。”与他人的联系升华了他的内心,也使他切身体会到了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的含义。

 

如今,岁月流转,陶晓军俨然已是事业有成、有别于当初的生涩。他转身面向前方,前路漫漫,却也因身边的道道身影而充满希望。

 

 

【无心插柳,缘结桃李芬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师生关系上,陶晓军用三分法高度概括:一是科研之心要统一,心无旁骛方可有所成;二是师生分歧要统一,齐心协力才能办大事;三是师生关系要升华,青出于蓝方为栋梁材。在陶晓军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学生开始步入学术科研的殿堂。

   

   在他看来,大学生首要的一条便是志向高远,要看的远,不能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之中,见自己然后见天下,“你不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直接的目标,但是你的心态一定要不普通,我一定要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有一定的作为”,陶晓军如是评价着高远目光的重要性。再者就是价值驱动,“你能够创造价值的根源就是你是有这个价值”,陶晓军一语若醍醐灌顶——要不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将来的社会才有一席立足之地。最后,陶晓军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看法——结党营公;他说,学生要懂得结党,这个党是指个人发展的党,而不是长久以来被大家误解的那种党。“私不如结,结不如党”,有共同志向的学生一起合作,结成一党一起努力总能把事情做大做好。面对学生,陶晓军总是能为其提出独到的见解,他就像一个摆渡人,自彼岸渡来知识赠予学子,又将他们渡往彼岸,目送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陶晓军坦言,当初选择做教师乃是无心之举,只因一路面试通过便选择了留下。多年过去,却也不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教学生涯中,陶晓军对学生们的教育倾其所能,潜移默化间更引导很多人走上了科研深造的道路,为中国科技强国之路献上了无数桃李芬芳。

 

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了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起了另一个灵魂。陶晓军用他独特的教育方式触动了一个又一个灵魂,润物细无声。外面的世界寒风瑟瑟,他在对道的哲思与对科研的执着中缓步向前,身后站的是一个个学生与同伴。智慧的光芒融化冰面,亲切的言语暖化了寒风。寒冬未尽,他们却已走向和煦的春天。

编辑 李宇翔

 

 

 

 

 

 

 

 

 

 

 

 

 

 

 

 

 

 

 

 

 

 

 

 

 

 

 

 

 

 

 

 

 

 

 

 

 

 

 

 

 

 

 

 

 

 

 

 

 

 

 

 

 

 

 

 

 

 

 

 

 

 

 

 

 

 

 

 

 

 

 

 

 

 

 

 

 

 

 

 

 

 

 

 

 

 

 

 

 

 

上一条:【师大人物的一天】温暖老人,爱在饺中

下一条:【师大人物的一天】畅游法海,为权发声——3.15消费者维权午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