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麓山春晖】韩秀珍:时代浪潮下的终身奋斗

日期:2019-06-02 21:08浏览数:

 

人物简介:韩秀珍,女,中共党员,副教授。1955年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973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在岳阳一国营大农场从事养猪场饲养员工作。经过2年多艰苦的劳动锻炼后,于1975年经贫下中农的一致推荐、各方面严格审查后进入大学学习。 1978年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同年8月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岳阳分院外语系工作(后升本改名为岳阳师院)。 19843月出任岳阳师院外语系副系主任,分管教学、外事和语言实验室的工作至1994年暑假。在此期间,受湖南省教委的委派,于1991年至19935月赴泰国南邦商业技术学院,从事文化教育交流工作,并担任第一批赴泰王国文化教育交流工作小组负责人。从此,终结了泰王国封禁华文教育40多年的历史。  

 

19947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7月从岳阳师院(现改名为湖南理工学院)调入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 2001年四月出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外事和语言实验室等工作。20089月,因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语学部首届本科生毕业前需要英语八级考试培训、词汇学等教学工作的需要,应邀加盟涉外经济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至2014年,期间担任翻译系主任(兼职)。  

 

韩秀珍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一辈子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32年。先后主讲了《综合英语》1---4册、《高级英语》一、 二册、《英语词汇学》、《实用英语构词法》、《雅思听力培训》、《英语高级听力》、《美国英语惯用法》、《高校英語专业八級听力培訓》、《英语语言与文化》等课程。退休后前后担任了两届外国语学院退休党支部支委的工作、担任学校老年摄影协会委员5年;现仍担任着学校老年舞蹈协会工作,并一直担负着学校关工委在外语学院的相关工作和院分党委对入党的学生的培养谈话等工作。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奋斗与人生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的论述;观之大众文化,古训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代人在此基础之上加之以具有时代意义的“二十不悔”,寄予青年“不懈奋斗、掌握命运、无悔青春”的期望。  

 

不管在主流文化还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之下,“奋斗”这一词以愈发夺目的色彩和耀眼的姿态登上了新时代的舞台。在同新中国一起走过六十余年之久的韩秀珍身上,“奋斗”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继而以怎样的方式不断发展?  

 

                                                                                                                                                                                                                                                                                       

 

【甘于奋斗,吃苦在前】  

 

全力配合采访、特意从家中赶来学院的韩秀珍老师走进采访房间,便带来一股拨开雨后凉意的淡淡暖流。询问采访学生情况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温情和干过“我出去半年只能由男劳动力代我的班”的农场活儿的韧性刚柔并济,缓缓地渗透在她的言语中,悠悠地流淌在她的岁月里。  

 

“读书是最快乐的事。”当被问及选择英语专业这条道路的初心时韩老师这样说道。她说那时的她和她的同学们其实都极为朴实单纯,也不曾有对学历、就业的执念,有的只是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心态和愿意为之吃苦的奋斗精神。作为对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践行与磨砺,1973年,18岁的韩秀珍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湖南岳阳的君山农场一养猪场干起了饲养员的工作。这段高强度、高压力的艰苦日子,一方面“又臭、又累、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政策规定,获得大学入学报名资格人选必须从经过两年以上劳动的优秀“知识青年”和“回乡知青”中挑选,这段日子便在磨炼了她吃苦抗压的能力的同时,使其更觉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    

 

这种感悟也并不单单来自在养猪场的劳动,“我小学三年级家里就不叫我念书,那时候正好是60年代初,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的年代,母亲从那时起病了十年,父亲工作特别忙。家里小孩多,我是老大,父亲想要我辍学在家帮忙照顾家事和弟妹。从那时起,十几岁的我在家就抢着做家务事,在外带着两个弟弟去外面找事做,挣点钱当学费。我给父亲的回话是:‘只要您让我继续读书,家里的事我一定不耽误!’”客观条件的艰苦没能浇灭韩秀珍读书学习的热情,也未曾停止她奋斗的脚步。  

 

“过完苦日子就会发现,读书是最快乐的事。”那时的读书学习之于她,如同禾苗渴望雨水,为此她如饥似渴地抓住一切机会,一点一点积累知识,一步一步向上成长,“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压力】    

 

19757月初,君山农场受命支援韶山大型养猪场的建设。由于工作需要,韩秀珍作为优秀饲养员代表,调任毛主席家乡韶山工作。半年后回到君山农场的她却发现自己错过了大学入学的招生报考。但也许正如“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机遇也没有亏欠一路下来认真勤奋、吃苦耐劳的她。突然而来的农场场部招生指标调整,让工作突出的韩秀珍在贫下中农座谈会一致推荐下,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就这样,她的人生轨迹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相交,从此紧紧缠绕在一起。  

 

作为学生在湖南师院学习的几年,不难看到她清早穿过湖南师院和湖南大学跑到爱晚亭,再在起床铃前跑回来,拿起书包到岳麓山下读书的身影。此外她每天要求自己“背两页书”,就算时间被其他任务占据,也一定会抽时间补回来。“一直想读书”是她学习生活的常态。  

 

但在那样一个“读书无用”“学英语是崇洋媚外”的年代下,“只记25个字母就行”“出去反正也要改行”这样的观念不断袭来。她为读书花下的这些功夫,在那个年代非但不像今天这样有着背后的技术和条件的支持,反而受到外界接踵而来的压力与挑战。  

 

回忆起这些困难,她只是淡淡说道“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压力”。一帆风顺的奋斗不能称其奋斗。改革开放一路风风雨雨40年,其中也势必包含着转型的艰辛奋斗和曲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个人奋斗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含一定压力的过程。对于韩秀珍而言,当时的外界言论对包括她在内的语言学习者的种种压力,包括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代背景而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对当时的作为高校教师的她的挑战,在学为人师、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都成为了她一路走来留下的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教案上备全了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上课的每一个步骤。”她用自己扎扎实实的个人奋斗去拥抱改革开放初期瞬息变化的时代。  

 

 

 

【人的一辈子跟国家和政策分不开】    

 

韩秀珍的从教经验不仅限于国内。在原岳阳师专任教的10年间,她曾应省教委文化教育交流项目赴位于泰国北部的南邦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为期3年交流活动。在那里她不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祖国的发展,更看到了当年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等地“闯南洋”,历经千辛万苦在泰国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的华侨华人的勤奋、勇敢和智慧。  

 

除此之外,三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让她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异国多元文化。如在与一对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高校的夫妇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聆听母语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本国文化,韩秀珍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门语言的无可替代之美。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的隔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坚定个人信仰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她也不排斥接触各色各样的外国多元文化。“我是一名老党员,我也是一个学外语的。只要自己心中有谱,作为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用这种心态去读点书、了解一点文化也是一种收获。”  

 

当被问及在这样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时,韩秀珍提到“人的一辈子跟祖国和国家政策分不开”。多次或长或短的出国经历,使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发展之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这样的发展与党政的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有担当的党和一个优越的制度,构成了一个令人民有安全感的国家。因此,她也希望在这样良好的现实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多出去走走看看,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不断提升、充实自己;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多视角认识自己的祖国和世界,培养“国际视野,天下情怀”。  

 

 

 

以永不停歇的个人奋斗为基础,投身时代大潮,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慢慢沉淀自己的韩秀珍仍然在不断践行属于自己的奋斗精神。在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交谊舞、唱歌……在采访最后谈起这些被她称之为“短板挑战”的学习,她眉间似乎多了几分二十岁女孩儿的兴奋与满足。  

 

“二十无悔”——脚步不停,用奋斗回馈青春,用青春拥抱时代。二十岁的我们正迈步在包括韩秀珍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五老”用个人的奋斗岁月铺垫而成的道路上。回首身后,一步一个脚印都朝向前方的新时代。作为当代青年,具体把握时代背景,以新时代奋斗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奋斗;追寻永不褪色的“新中国建设”奋斗历程,脚步不停,坚定信念信仰;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发展,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这是我们对前辈们艰苦奋斗的感恩与回报,也是我们接下时代命运接力棒的奋斗决心,更是我们继往开来、激荡飞扬的“青春之声”。  

编辑 漆纤

上一条:【青衿芳华】梁有君:薪火相传,无拘无碍

下一条:【青衿芳华】孙艾林:不忘初心,未来可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