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胜仪,女,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曾任生科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兼青年传媒中心主任。连续两年获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校二等综合奖学金、2019-2020年校一等综合奖学金,曾获202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百优共青团干部称号、2020年董爽秋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通讯员 滕博磊 邝佳庭)风从四方汇聚,穿过云端,拂往大地,将希望的幼苗播撒在沿途各处。它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悄无声息。笔者眼中的张胜仪,带着风的灵魂,静默地走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攀向更高更远的山巅。
【严于律己致新高】
蒙田曾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对于一艘盲目的船,所有风向的风都是逆风。
提及学习方法,人尽皆知的便是努力和勤奋,诚然,二者皆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但漫无目地游荡在知识的海洋中,只会被迷茫的浪潮吞没。在张胜仪的学习生涯中,计划和目标是不可或缺的,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严格完成。而如果说现实是引岸,目标是彼岸,那严于律己则是架于二者间的桥梁。张胜仪认为,自律便是学习的核心,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求严于律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而实现自我突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则不得”,这是她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也是她秉持的工作信念。
八十年校庆活动中,初任评论部部长的张胜仪负责承办“我为校友写封信”活动。一开始她对这样的安排表示不理解,于她而言,这是一个新领域,并且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加之管理部门带来的挑战,使她感受到双重压力。抱着勇敢尝试的心态,她从不自信到咬牙坚持,一遍一遍地修改策划案,最终成功在生科院A栋大厅设展。
面对生活与工作碰撞出的火花,张胜仪明白,学习和工作之间时常存在冲突,想要兼顾二者,并取得更多的成果,就要付出更多。在她的定位中,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提高效率,不断创新,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
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或许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倘若每个人都因此放弃支援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那何时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就教育问题而言,张胜仪愿做怀揣着教育理想的筑梦者。
从教这一想法的种子,早在初中时代就已萌芽。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胜仪接触到一位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的老师,因其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和坚持而感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前往贫困地区支教,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为山区孩子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眼神坚定。此外,她计划录制教学视频,为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提供教学资源。比起自己能否居于繁华都市的顶层,她更加希望孩子们能够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倘若他们能拥有灿烂的未来,张胜仪表示这样获得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她坚信我们青年学生的点点滴滴智慧可以推动教育事业产生的均衡发展。
书籍浩如烟海,知识漫无边际,而生物专业恰恰印证了这一话语。沉浸于丰富而立体的知识中,或许会让人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但张胜仪却有自己的理解——学习知识就如同往水桶里灌水,知识储备得越多,水桶中的水便越满,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端出一碗水,再将这碗水灌溉予祖国的花朵。
【携诗绘卷,淡然而行】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人生的选择如此之多,一旦选错便可能与上帝的眷顾失之交臂,但张胜仪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就像一辆火车,每一个站台都是过客,重要的是自己的旅途。张胜仪庆幸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即使因为意见分歧而起争执也能并肩跨越一道又一道障碍。“尽人事,听天命”,她深谙此道,有着不遗余力的干劲,却不执拗于现实的落差。既已“尽人事”,便有底气面对结果。“那些曾经让你崩溃的瞬间,如今去回想,其实也没多可怕”,张胜仪淡然而笑。
闲暇之余,张胜仪常与书籍、文辞为伴。《文化苦旅》是张胜仪喜爱的书籍之一,在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中国、世界、人生与文化的关联。张胜仪评论道,“它着眼于文化和苦,文字浪漫,却含有一丝对历史残酷的叹惋与无奈。”此外,她也曾参加湖南师大筑梦心语活动,在“一生红楼一深情”中彰显文辞底蕴。“我觉得文字对我来说是另一个世界,与和人的交流不同,文字与我的交流可以让我更多的去沉下心思考,去感受,可以追忆往事,可以畅想未来,可以给我力量,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沉淀。”于她而言,文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陪伴。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张胜仪携着这份自律、这份淡然、这份奉献,踏上人生的康庄大道,续写属于她的绚丽华章。
编辑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