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师大+

青春师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师大 > 正文

【青衿芳华】王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日期:2021-05-16 13:03浏览数:

【人物简介】王诺: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生。现任湖南师范大学认证青年评论员。曾获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省二等奖、湖南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竞赛校一等奖、校素兰文学奖散文组三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校一等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称号。


(通讯员:单妮 田梦 刘悦宁)她自称“佛系青年”,平和又旷达,烦恼也好,快乐也罢,这些只会从她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她坦然但不漠然,绝不放走任何一个自己想要的机会;她仁厚待人,又带着青年独有的棱角和意气与世界较量,她就是王诺。让我们走进王诺,走进她用清醒和迷失、谦逊和狂妄谱写的篇章。

【文学,春天的风】

春天的风吹生万物,带来生机,转入文学院是王诺开启新天地的契机。王诺在大一下学期从新闻与传播学院转入文学院,问起为什么要转专业,她谈到:“我在大一的时候发现自己对文学流露出了更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师范学校的师范专业会更有优势,中文系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宽泛,而且我们学校转专业也挺简单的,就这样稀里糊涂转过来了。”王诺对文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了她在写作的积极参与中:谈及写作,她平时就喜欢阅读,不是简单地浏览一遍便置之脑后,而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思维,探索他们的思路展开方式和逻辑框架建构,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化他法为己用,实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写作也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她觉得把写作习惯化后,就不会在考试时怯场。当我们论及“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个说法时,王诺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王诺坦言:“实际上中文系不是培养不出作家,而是培养不出好作家。中文系课程理论化严重,它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但是它又限制了学生的视角,从而僵化其思维。”写作是一种创作,它是作者在天赋和阅历的共同作用下体悟沉淀的结果。若是待在井底,能发挥的便只有头顶的这片天空。“隐匿在‘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背后的现象才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她谈到。


王诺在刚进大学时很迷茫,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目标模糊行动拖沓,当她打算在茫无所知中消磨自己四年的大学时光时,转专业改变了她的轨迹。“我发现我周围全是学霸,年级第一年级前十,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就开始认真学习了。”王诺表示自己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内卷的漩涡成为后浪。而在学生工作方面,她觉得在大学这个自由多元的平台,参与学生工作对自己能力培养与塑造是十分有益的。王诺曾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了一个学期的学生助理。学生工作的忙碌与艰辛不仅提炼了她的工作能力,更让她在学校这座将社会的纷繁复杂隔离在外的象牙塔里对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为她之后在实习工作中与社会的密切交流提供了许多经验。

【评论,冬天的风】

担任评论员,认真地做评论工作正如一阵冬天的风,让王诺更清醒地体会到文学评论的意义。在如今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各种声音良莠不齐,王诺凭借敏锐的时事敏感度、独具一格的视角、深入全面的思考和中肯犀利的评价从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脱颖而出。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扎实的文字功底,都是她一篇一篇书评影评写下来的。“我每个月都会写一些书评和影评。”最开始虽是任务,但后面渐渐形成习惯,她也乐此不疲。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们最为真挚的感情。当我们谈及评论员的存在意义时,王诺滔滔不绝:作者无法拥有他所处时代的全知视角,评论员便可以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点评作品,拓宽作者的视野,这对作者本身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都是“文化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出生起开始累积叠加,从而塑造了不同的人格。因此对待同样的文字,作者和评论员会产生共鸣,也会产生争执,而人们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冲突和碰撞中理解什么是多元,什么是尊重。“我认为这便是评论员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虽然是一名评论员,但王诺却不赞同作者因评论员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创作。“评论员要摆正自己的地位。”一般来说,写作主权应该被创作者牢牢握在手里。评论员仅仅是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补充、提出自己的理解。一部作品问世时,正常来说都是有褒有贬的,因一些负面评价而轻易改变自己作品的作家,最后怕也会沦为当代“八股文”的输出机器。

【教师,夏天的风】

炎热的夏天若是有一阵清爽的风那便是最大的愉悦,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的王诺也在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上收获着无穷尽的快乐。王诺在大学期间拿到了师范生教学竞赛的校一等奖和省二等奖,现在在湖南师大二附中实习队任副队长,负责高一组的教学活动等工作。当她真正踏进高中校园时,却发现真实的高中语文课堂和她在教学竞赛上的微课大相径庭。一是她面对的不再是评委老师,而是真实的鲜活的、正处在思维活跃期的高中学生,在上课时,他们会冒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要么与课堂教授的相悖,要么天马行空,但王诺不会阻止或者批评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观点,并且激励他们这种创造性思维。二是课堂教学实在太过无聊。当她参加师范生教学竞赛的时候,首要追求的便是课堂的趣味性——如何把知识点讲活讲生动。但当今应试教育哄抬学习价值,把考试大纲送上神坛,教学趣味性则不得不为之让步。“有时候一个知识点,我在课上需要强调三四次,这实在是太枯燥了。”如果把实习比作一个调色盘的话,王诺的学生一定是这块调色盘上最亮眼的一抹色彩。他们处于青春最尖锐粗糙的阶段,懵懂和成熟完美地熔铸了他们的血肉。当他们倾诉少年人的青涩隐秘时,王诺往往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循循善诱的开导者。少年还没到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的阶段,而他们这些炽热真实的情感,也成为了王诺探索教学的一股力量。


王诺的生活里没有打着高光的宏大叙事,只是在思索自身和诘问未来的循环往复中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慢慢又漫漫,漫漫亦灿灿。无论是文学、评论亦或是教师,每一次她都是随风去勇敢追逐与作为,而不是顺其自然等风来,终有一天会随清风飘到理想之彼岸。

                                                                                                                                           编辑 吕靖仪

上一条:【师大人物的一天】拼搏进取,赛出精彩 ——记2021年美术学院第一届运动会

下一条:【师大人物的一天】李庆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