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丁博雅,中共党员,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曾获湖南师范大学三好学生、湖南师范大学百优青年志愿者、湖南师范大学优秀实践个人、校级一等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荣誉。作品《藠美白衣》获湖南省网络原创视听大赛省级一等奖、《古韵新绛点线间》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以平凡铸就不凡》获第二届人民网评大赛国家级优秀作品、《滋养你的生活》获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优秀奖。主持省级大创项目两项,发表《基于SICAS模型的茶文化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以古丈毛尖为例》《银发浪潮下游戏化设计在社区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等论文四篇(国家级、省级期刊)。实习经历涵盖中广天泽&安徽卫视《点亮历史的灯火》内容运营、蚌埠日报新媒体运营、湖南卫视&芒果TV《中秋之夜》内容、商务运营等。现已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通讯员 王雪莲 胡雯倩)“电影是雕刻时光的刀,每一帧都是对时光的注解。”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箴言,恰似丁博雅大学四年的精神图腾。从高中时期影院里的光影追梦者,到保研浪潮中的清醒实践者;从镜头前捕捉人间烟火,到剪辑台重构叙事逻辑,她始终以真诚为底色,清醒且独立,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走出了一条独属于编导人的自洽之路。
【光影缝隙里的邂逅】
“兴趣的种子,往往埋藏在生活的缝隙里。”丁博雅与编导的缘分,始于高中时代每周雷打不动的影院时光。彼时学业的压力如潮水般波涌而至,电影的世界成了她短暂的乌托邦,在银幕亮起的瞬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现实的焦虑与她完全隔绝,她能看到的只是光与影的交融。她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懂得坚持,在《海上钢琴师》中触碰到孤独,电影让她看到了世界的参差,也让她萌生了表达的欲望。
“坦白来说,选择编导最初是因为同辈压力。”丁博雅坦言,高中时期的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当身边好友纷纷通过艺考冲击名校时,她心底的不甘如草木般疯长:“如果他们能上985、211,那我为什么不能?”看似“曲线救国”的选择,却也暗含着她对影视的无限向往。“电影不仅是逃避的出口,更是理解世界的棱镜。我想试试自己能否成为执镜之人。”父母的开明支持让这份冲动落地生根,于是,编导成为她“既能升学,又能追光”的答案。
步入大学之后,《传播学概论》让她从“记录者”变成了“思考者”,在相对学术的专业学习中,她学会了用多维视角凝视世界。当晦涩的符号被转化为拍摄时的镜头语言,当沉默的田野调查化作纪录片中的真实纹理,她逐渐明白:“所谓专业,不是教会你拍摄什么,而是赋予你为何而拍的底气。”
【镜头内外的淬炼】
“我属于‘卷’的那类人。”丁博雅这样定义自己的大学状态。大二那年,她的日程表密不透风:大创项目、大广赛、三下乡实践、媒体实习、短片拍摄……她仿佛化身一个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旁人眼中的“累”,对她来说却是抵御焦虑的铠甲。她说:“停下来反而空虚,忙碌让我感到充实。”
这种“活着”的实感,在拍摄她的毕设《陪读妈妈》时达到顶峰。为记录陪读家长的真实生活,她起得比拍摄对象更早,收工常在凌晨,身体累到极限时,连举起相机都像是在“搬砖”。超过1TB的庞杂数据让她在剪辑时焦头烂额,“从海量的素材中提炼出十分钟左右的故事,就像从沙漠中筛出金粒。”与此同时,保研的压力接踵而至——六级的短板、网络上的“学霸焦虑”、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仿佛化作巨石压在她的心口,甚至让她暴瘦十几斤。“学弟学妹们如果看到一个很糟糕的成片怎么办?”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审视,恰是她对创作“赤诚”的注脚。
“幸运的是,我从未孤军奋战。”大二的时候丁博雅便找到了与自己十分契合的搭档,她们一起熬夜改稿,一起早起拍摄,彼此之间的默契仿佛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对方的一举一动。从大广赛到三下乡,再到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比赛,她们相互配合,在合作与争论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团队的力量让她相信,“创作不仅是孤独的修行,更是共鸣的交响。”而当《陪读妈妈》最终在展映中获得认可时,她恍然发现——那些凌晨四点的星光,早已在不觉间铺就了前路。
【在世俗与理想间自洽】
“保研只是世俗意义上的优秀,但人生不该只有一种答案。”丁博雅的“清醒”源于她对“内耗”的深刻体验。保研季的小红书页面充斥着“六边形战士”的履历,她坦言:“刷多了会窒息。”见过太多同龄人的焦虑后,她开始反思“成功学”的陷阱,以自身经历为例:熬夜剪片的痛苦、保研面试前的自我怀疑、与朋友争执后的无奈……这些“不完美”才是成长的痕迹。她始终相信“有人种玫瑰,有人栽松柏,没有高下之分,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种子。”
这份通透,延伸至她对职业的思考。实习期间,她在安徽卫视参与节目制作,深刻体会到“甲方意志”在工作中的掣肘,“学生时代的拍摄多幸福啊!选题、团队、制作、表达全由自己掌控。”她感慨道,“工作后,诸如同性、暴力等话题也许会成为禁区,但在校园里我们敢拍敢言。”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她更加珍惜现在的创作自由,也让她对未来的选择更加审慎。
面对未来,无论是进入大厂从事运营,还是回归编导本行,“自洽”始终是她的核心命题。“知道自己是谁,想过怎样的生活,就不会被世俗标准所裹挟。”她将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希望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在自己喜欢与热爱的地方散发光与热。
“活得开心,别拧巴。”这是丁博雅最想送给自己的一句话。从高中影院的座位到大学剪辑室的屏幕,从同辈压力的追随者到自我节奏的掌舵人,她始终在寻找光与影的平衡点。镜头下记录的不仅仅是陪读妈妈的艰辛、乡村非遗的坚守,更是一个青年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的轨迹。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