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爱良,男,湖南衡南人,管理学博士,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校青年社科研究骨干,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管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主持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利益博弈、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研究等多个课题及项目。
(通讯员 陶畅 李奇)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李爱良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他行而不辍,他相信,前路光明灿烂,必有所期。
【追风逐梦,不惧风雨】
“所有人都不看好你,可偏偏你最争气。”李爱良的求学之路起始于一片质疑声中。他回忆道,读硕时班上大概四五十个人,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能考上博士,他当时就产生一个想法:“那我就偏要去考一考。”为了实现考博的梦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无数个日夜,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与疲惫和压力顽强抗争。“进取的心态很重要,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他坚定地说。即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李爱良也从来没想过放弃,他一直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奔跑,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了博士学位。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李爱良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都不敌他身上的韧劲和勇气。把他人的目光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不退缩,不畏难,李爱良真正做到了“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大师”“大器”“大策”,这是李爱良提出的办好学校的三个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心中“办一个好学校”的理想,李爱良将“大器”与“大策”结合,选择了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并在这条路上不断深耕,获得了教育硕士和管理学博士的学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李爱良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毕业之后,他仍一直研究着教育与经济方面的问题。从富有朝气的青年学子到侃侃而谈的教师,是什么让他长久以来一直在教育领域里钻研呢?兴趣。“做学术研究,兴趣很重要。”李爱良这样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对学生的热爱,李爱良站上三尺讲台,专心躬耕自己的一方天地,不断启发学生,同时也启发自己,进行深度思考,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研究。以兴趣为灯塔,他在人生的茫茫海面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付诸行动,找到了自己的彼岸。
【慎微尽小,严谨作学】
古言有:“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关于做教育学研究,李爱良提出了“五关”:第一关,要学会找文献,要找到研究的理论来源,这样文章才有来处。第二关,问题。“教育实践中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研究,才能一步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习问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不断问问题、找问题的姿态去研究学习。第三关,做学问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李爱良指出,有许多学生写文章就是大白话,这是不对的。做任何学问都需要坚实的社会理论去支撑,像一个托盘一样作为基底把研究托举起来,这样研究才会更有深度,更有高度。第四关,视角。李爱良强调,要用自己的一个视角去研究,这样看世界会更深刻,更具体。第五关,研究方法。他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适合你的方法。”突出了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有益帮助,这也体现出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五关”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李爱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逐步跨越这些关卡,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能力。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李爱良认为,前面所提到的“五关”是围绕教育的概念的一个整体体系,从中可以反映并引起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无用、小用与大用。无用即教育有无力之处,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对生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巨大的容器,那么教育就是倾倒液体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丰富人,使人全面发展。生命便在教育的滋润下不断增其厚度,长其高度,收获更多价值。同时李爱良也指出,教育也有其工具价值,譬如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等等。由此看来,教育既有当下立即可以产生的作用,也有要从长远观察才能觉出的作用,教育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面对教育未来的就业形势,李爱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他提出“企业与教育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李爱良认为,学生要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这包括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身能力的准确认知、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李爱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要坚定自己的心中理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步履不停,前路终会光明灿烂。
李爱良不畏惧他人目光,勇于挑战自我,坚定目标后勇往直前,他始终相信行而不辍,云程发轫。
一审:段如意
二审: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