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团员日记,经校团委评审,选出优秀团员日记23篇,现予以公示。
奋斗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脚下有泥、肩上有责”的具体行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广大青年在科技攻关、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参与,共同构成现代化建设的“青春拼图”。
——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团支部 王逸诚
走过复原的教室与阅览室,原样陈列的桌椅与黑板,将我的思绪带回到百年前的风云岁月。年轻的毛泽东在这里如饥似渴地追寻真理、锤炼意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组织进步团体,在混沌时代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立于八班教室外,我仿佛仍可见那位目光炯炯、胸怀天下的青年,正为民族前途艰难求索。他那“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崇高情怀、“实事求是、不敢自欺”的治学态度,以及始终“奋斗和向上”的人生信念,跨越时空,依然震撼着我的心灵。这一切不仅是历史课本中的叙述,更是真切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春选择——它告诉我们,伟大始于平凡,源于对理想至死不渝的坚守。
——法学院2024级知识产权班团支部 高菲
重要回信,是嘱托,是期望,更是动员令。它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如战鼓,催发奋进步伐。让我们将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伟力。
——工程与设计学院2023级2班团支部杨笑言
发扬奋斗精神是青年实现梦想的途径。奋斗,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理想的风帆,唯有依靠奋斗才能高高扬起。总书记的回信深深激励着广大青年,要勇于突破“舒适区”、探索“无人区”,在攻坚克难中彰显青春力量。我们自当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公共管理学院 2023级社会学班团支部 冀全艳
作为共青团员,我深思:如何将回信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支教志愿者们已给出答案——以信念为锚,如努尔比耶般冲破“临时工”偏见,在坚守中践行“永久牌”担当;以本领为舟,像王鹏飞用“早到半小时”的耐心,把热馕的温度化作知识的温度;以奋斗为桨,学习服务队“包校支教”的创新模式,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自我超越。
——化工院2024级2405班团支部 蔡欣宇
总书记的回信更让我意识到,青年不仅是梦想的追逐者,更是时代的开创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把奋斗的青春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教育科学学院2024级学前教育班团支部 刘恩赐
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奋斗精神”。于我而言,奋斗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在修复文物时,为了一处细微的纹饰能清晰呈现,而付出的数小时的专注与坚持;是在准备展览大纲时,为了一个更贴切的表述,而查阅大量文献的较真;是在面对科技赋能文博的新趋势时,主动去学习那些原本不熟悉的数字化技术。这种奋斗,不需要豪言壮语,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里,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中。这是一种沉静的、却同样坚韧的奋斗。
——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五班团支部 张雨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我深知,前方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会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我愿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壮丽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旅游学院23级会展二班团支部 滕慧琳
五四的钟声在历史长河中回荡,激荡着每一个青年人的心弦。今天翻到手机里收藏的主席给新疆戍边支教志愿者服务队的回信,字里行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嘱托,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这个大四思政专业师范生的求职路。作为一名即将告别校园、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大四思政专业师范生,这段时间总在思考:我的青春该往何处去?是站上三尺讲台,还是走向其他岗位?此刻终于明白,行业无高低,岗位无大小,关键是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扎下根、干出彩。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三班团支部 方琳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团员,我深感肩上的担子与手中的机遇同样重要,专业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前途的筹谋,而是夯实服务社会本领的基础;团组织的活动也不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而是锤炼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的实践课堂,要将个人成长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最绚丽的光彩。
——美术学院2024级绘画二班团支部 谌康乐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鲜活泼细胞之在身。”此次团日活动让我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激励,更是行动的指南针。作为青年团员,我们需以“回信精神”为坐标,在学业中刻苦钻研,以真才实学报效国家;在实践中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用行动解决社会痛点;在人生选择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商学院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班 唐思佳
学习回信精神,关键在于实践。共青团中央座谈会上提出,青年要“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这让我反思:我能做什么?在校园里,我可以通过参与“青马工程”提升政治素养;在社区中,可以组织公益课堂助力教育公平;;未来职业选择上,更应响应“到基层去”的号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空谈,而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
——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生物科学二班团支部 夏雨
原来,总书记的每一封回信都不是偶然,它往往针对特定群体、紧扣时代热点,像给青年学生的回信关注教育与成长,给科研工作者的回信聚焦科技创新……这份“特殊性”与“针对性”,让我明白,回信是关怀,更是期望,是总书记对不同领域青年的精准指引。而其意义更不止于纸间,它弘扬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我们青年的成长指明路径,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树达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一班团支部 李宇欣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1919年的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唤醒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今天的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在继承与创新中让五四精神焕发新的光彩。爱国不只是情感的表达,而要落实到为祖国发展而奋斗的实际行动;进步不只是口号的喊响,而要体现在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追求新突破的过程中;民主与科学,不仅仅是历史口号,更是我们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论。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4级信息班团支部 夏彦枫
记得那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初心。它是我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更难但更正确的方向的底气,是我在面对挫折时能重新爬起的不竭动力,是我在平凡日子里依然能感受到崇高意义的源泉。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而我,我们,将继续在青春的路上奔跑,带着团徽给予我们的荣耀与责任,一路向前,无问西东。
——体院吕阳运动训练班团支部 靳有亮
再看科研一线默默攻关的工程师、乡村振兴中扎根基层的新农人,他们无一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响应“祖国需要”的号召。回顾历史,钱伟长先生一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毅然选择从文转理,成为一代科学巨匠;放眼当下,“电力木兰”吴嘉楠坚守青藏高原十二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让我真切地体会到:“祖国需要”不只是一时选择,更是一生坚守;不只是一腔热血,更是持续成长。
——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四班团支部 田广静
他说,正是在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厚植家国情怀”的深层含义——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亩田、每一条路、每一个孩子笑容中的真实责任。还有同学提到,在学生会工作和各类创新竞赛中,自己不断意识到“勇于创新创造”的重要性。新时代不仅呼唤科技创新,也需要在组织方式、服务模式、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拥抱变化、敢于突破。
——文学院 22级 汉语言文学(师范)五班团支部 张庆翔
青年的人生目标各有不同,但奋斗的方向始终一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后,我会把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记在心里,不再为“要不要多花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犹豫,不再为“学习遇到困难”退缩,用实际行动践行团员的使命:课堂上勤学知识,课外多做服务,努力成为能扛事、肯奉献的青年,让青春在为人民、为国家的奉献中,绽放真正的光彩。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级24级物理一班团支部 刘佳良
我们广大青年齐心奋进,定能汇聚磅礴之力,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让青春在为祖国人民奉献中,像星辰般闪耀出最璀璨、最持久的光芒 。身为共青团员,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有优渥成长条件与广阔发展空间。但安逸易使人懈怠,我们不能在舒适中迷失。要将个人“小确幸”,融入国家“大追求”。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团支部 彭川夏
回信如灯,照亮前行之路;回信如号,激励使命在肩。正如《礼记》所言:“笃行而后知之真。”唯有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才能真正理解回信的深刻内涵。让我们牢记嘱托,脚踏实地,把青春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软件工程团支部 杨子鹤
大家围绕“为什么到基层去”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有人说,基层是了解国情的窗口;有人说,基层是实现价值的舞台;还有人说,基层是磨练意志的熔炉。这些观点交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基层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偏远地区,更是心灵上的扎根之处。在那里,我们可以褪去学生的青涩,学会与群众同甘共苦,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医学部2024级临床三班团支部 肖绵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携手共进,共画同心圆,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贵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让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盛开。
——音乐学院2024级音乐表演03班 张定己
讨论环节,“青年何为”的追问引发共鸣。答案未必是奔赴一线的壮举,更藏在立足专业的长久准备中:深耕语言功底,让表达更精准;了解西部需求,让能力更对口;心怀服务意识,让学习更有方向。这种“未雨绸缪”的积累,亦是对西部发展的无声响应,对五四精神的默默传承。
——世承书院2024级锺书班团支部 潘秋屹
共青团湖南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