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筷生产车间
“兰溪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生产车间。
(通讯员 姜齐家 唐隽哲 冯思睿)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深入了解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特色楠竹产业情况,7月7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溪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绥宁县迅昇竹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在绥宁县红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陶佳红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就业帮扶车间”——绥宁县迅昇竹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首先,企业负责人贺女士引领大家参观了工厂生产车间,并介绍了企业竹制品生产概况。
贺女士告诉团队成员目前企业运行所面临的困难。一是流水线劳动工人招募人数不足,无法提高产能。作为“就业帮扶车间”,迅昇竹制品有限公司招聘对象为留村无业农民,帮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尽管政策推进、待遇优厚,但生产线上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二是产品供需不平衡导致产品难销。该企业主要参与竹制品加工的第一阶段粗加工环节,其产品主要为竹筷,还有部分地板板材,贺女士说,周边一众小加工厂现在基本上全部都转行生产同样的产品——竹筷,这给企业销售带来一定的压力。针对上述问题,陶书记表示红岩镇政府尽力从各方面帮助企业将特色竹产业做大做强。
随后,“兰溪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冯思睿针对竹产业原材料供应发出提问,陶书记现场答疑解惑,表示绥宁县坚持对楠竹培育与开发并重的策略。开发“企业+基地+农户”的竹产业发展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原料供应难问题,也扩大了当地楠竹资源优势。麻塘镇、瓦屋塘镇、李熙桥镇、红岩镇、水口乡等多地均有大量楠竹原材料供应。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姜齐家结合调研考察发现,向企业负责人贺女士提出有关竹产品的销路问题。贺女士回答道,不仅是销售至全国各地,企业还与出口公司合作,提供的粗加工产品进行精加工后外销出口至日本等地。更广阔的销路意味着绥宁县竹产业更长远的发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走进湘西南宝庆大地,年产1500多万根的楠竹不仅成为装点诗意的风景线,更成为了绥宁县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兰溪队”社会实践团队实践队员深入了解绥宁县各地楠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走进群众,磨炼深入基层的“脚力”;见微知著发现问题,紧贴实际,历练管中窥豹的“眼力”;实践队员针对问题提出己见,深入生活,淬炼见微知著的“脑力”。
编辑: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