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成员出发前与指导老师于兵合影
实践队成员于安化县档案馆查阅资料
实践队成员采访张青娥
(通讯员 彭雨淳 王怡祺 饶姝妍)6月28日至7月11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委“茶话红梅” 暑期社会实践队于安化县梅城镇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旨在以安化梅城为典型案例,挖掘当地文化的人文价值,探索“文化+”模式下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以行促思,深入基层做调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入了解梅城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实践队成员们先后访问了梅城镇政府、梅城镇龙安村村委等地,通过访谈工作人员、查阅相关文件、举办交流会等方式,了解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重要意义。同时,实践队成员们实地考察了安化文、武庙、燕子桥、梅山文化生态园,安化县梅城文化馆等地,深入探寻梅城镇产业的发展现状。实践队成员们也在梅城镇大面积分发问卷并收集有效问卷两百余份。通过问卷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成员们对特色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对梅城镇本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后续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以思明行,走进人物谈发展
为充分掌握梅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并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实践队成员们先后采访了梅城镇文化站站长李忭耘、安化县鸣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李德明、南宝塔附近居民李先生、安化芙蓉山茶业相关负责人周长清、龙安村村支部书记张开国、梅山文化生态园董事长张青娥等人。通过对各界人士的访谈,成员们对梅城镇的文化资源及主要产业的发展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发掘到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此外,实践队成员们前往安化县图书馆与档案馆,查阅有关梅城镇和梅山文化的现存资料,并进一步把握实践调研内容。在调研期间,实践队与安化县档案馆合作举办了“文化赋能谋超越,乡村振兴谱新篇”主题红色论坛。围绕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三位主讲人抒发了自己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实践队成员们也在面对面交流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了解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和具体途径。
在此次为期十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田野乡间,在实学实干中做调研,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梅城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梅山文化的人文价值,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编辑 卞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