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江洲 欧阳娴 盛语嫣)7月26日,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晋屏,好young的青芽之旅”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晋屏镇宅侯村与盘江村开展实践调研。聚焦“一粒米”的产业振兴之路与“一库水”的生态治理智慧,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以青春汗水铸就理想信念。这堂“走在田野上的大思政课”不仅将思政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更是见证了马院学子理论结合实践,在乡村振兴奉献自我、建言献策的生动事迹。
古稻新生:宅侯贡米的产业跃迁
在被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宅侯村,实践团对传承350余年的贡米产业进行探访。
实践团成员对宅侯贡米基地开展调研
实践团围绕宅侯贡米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调研。村支书李国红向成员们介绍道:“咱这米浇的是山泉水,长在富硒土,明清时就是贡品!”成员们结合介绍,深入了解地理标志保护与历史渊源对贡米品牌价值和产业根基的支撑作用。在访谈和实地考察中,成员们了解到宅侯贡米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实地参观了村里新建的标准化加工厂。他们就企业订单分配机制、合作社如何联结农户、加工环节对品质的具体把控措施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询问,记录下该模式运作的关键细节。
李国红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宅侯村情况
“酒香也怕巷子深。”李书记坦言当前面临的困境:物流成本高、深加工能力弱、市场辐射有限。对此,宅侯村村支书展示破局之策:借力高校资源拓展销路,对接高校食堂带动销量增长40%,要让好产品被更多人知道。
碧水长流:盘江水库的治理智慧
实践团随后转赴嘉禾县“生命之源”盘江水库,将调研聚焦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实践团走访水库库区,了解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在村民家中,成员们观察到村民拧开水龙头即可获得稳定供水的场景,并听到村民“再不用半夜抢水了”的感慨。成员们向水库管理所详细询问水库的运行情况,得知这座中型水库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功能于一体,有效保障了下游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5%)和居民优质饮用水供应。
针对水库生态保护问题,管理所所长罗芳向实践团介绍了创新举措。她提到过去依赖药剂治藻“治标不治本”,现在则采用放流特定鱼苗(如雄鱼苗、白鲢苗)组成“水下清洁队”的生物治理方式。成员们围绕鱼苗种类的科学配比依据、投放数量与频率、控藻效果的具体监测指标以及水质改善的量化数据等关键细节展开询问。罗所长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鱼类清除水体有机物实现“以鱼控藻”。实践团认识到,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盘江水库的生态环境,更保障了全县居民的“放心水”安全,并记录下生物治理模式的操作要点和实施成效,为后续分析总结积累素材。
罗芳向实践团介绍盘江水库情况
“产业振兴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办主任周律总结道:“宅侯村将农耕文明转化为品牌资产,盘江水库用生态思维重构治理逻辑,二者共同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周律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在宅侯村开展调研
当贡米产业链延伸的机鸣声遇上水库生态治理的潺潺水声,马院学子在田野间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答卷——这堂“走在田野上的思政课”,正为青年学子注入投身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激励着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实践团合影
编辑:王鹏辉 陈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