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成员向学生普及中医药知识
实践团成员向学生答疑
学生制作香囊
(通讯员 王雨轩 陈靖婷 文思倩)7月22日上午,世承书院“汉韵传星火,韶风润文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韶山学校开展中医药普及课程教学。此次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普及了中药命名规律、药理机制及现代应用等知识。
课程从解析中药名称渊源切入,主讲人介绍了尿床草、何首乌、忍冬这三种药材得名的缘由。为阐述中药理论基础,主讲人以黄连清热、乌梅收敛等中药特性为例,说明了寒热温凉四气属性与酸苦甘辛咸五味功效的临床关联。以麻黄配伍桂枝为例,主讲人阐释了君臣佐使的组方逻辑。主讲人还介绍了动物源性药材的应用,包括阿胶补血滋阴、蝉蜕缓解风热惊厥、蜂蜜润燥通便等案例。
针对现代中药应用,主讲人通过对比板蓝根颗粒和添加大青叶的复方板蓝根颗粒的不同功效,提醒学生应该依据国药准字Z代表中成药、国药准字H代表化学药的标准区分药品类别,建议学生选用药准字产品而非保健品。实践环节中,学生利用主讲人分发的中药材,分组制作了驱蚊型、提神型、安神型三类功能的香囊。在课程总结阶段,主讲人提到了中医药在当代面临的传承挑战,呼吁青少年群体主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此次课程旨在引导青少年建立文化主体意识,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生力量。在课程实践中,学生直接接触药材,有利于消解中医药是玄学的误解。
实习编辑:黄缨淇 周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