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线+

新闻在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在线 > 正文

世承书院“祁遇未来”实践队赴浯溪碑林开展实地调研

日期:2025-07-23 00:40浏览数:

实践队了解景点背景


实践队采访讲解员


实践队合影


(通讯员 柴碧婕 李凤朝 林舒瑶)7月22日上午,世承书院“祁遇未来,文化寻光”实践队抵达永州市祁阳浯溪碑林开展实地调研,旨在探寻其文化历史底蕴,研究磨损状态及原因。


实践队首先考察碑林核心区域的摩崖石刻群,重点观察《大唐中兴颂》等珍贵碑刻的保存现状。在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摩崖三绝”碑前,队员们探讨了地质环境水文侵蚀与游客接触对石刻造成的双重影响。


进入浯溪碑林后,实践队探寻文人思想碰撞的轨迹。在“浯溪八景”遗址,队员们发现历代文人题刻呈现出明显的层积现象,从唐代篆隶到清代行楷,不同朝代的书法风格在此形成时空对话。队员们关注到黄庭坚《书摩崖碑后》与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文学呼应,体会到石刻艺术承载的历史回响。


随后,实践队进入陶铸文化展览馆,了解陶铸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通过观摩珍贵手稿与历史影像,队员们梳理出陶铸同志“松树风格”的生成脉络,对其“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复原的办公室场景前,队员们研讨了革命家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革命实践的智慧。


实践队还采访了碑林讲解员,了解到一些摩崖石刻磨损的特殊原因,同时学习了部分摩崖字蕴含的哲学原理。讲解员介绍,明代“镜石”的镜面效应源于石英岩的特殊构造,古人则赋予其“以史为鉴”的寓意;“夔门”题刻的残缺处,见证了抗战时期文化人士保护文物的壮举。这些发现为研究碑林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维度提供了新视角。


此次调研中,队员们认识到,摩崖石刻既是书法艺术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文脉的时空坐标。青年学子通过科学记录文化遗存、深度解读历史密码,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编辑:陈泽瑞 王鹏辉 林舒瑶


上一条:信息院“筑梦心环”暑期社会实践团举办“筑梦童心,文艺赋能”主题文艺汇演

下一条:历文院“溪山共治·乡梦同圆”实践团对话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人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