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线+

新闻在线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在线 > 正文

“青苗筑梦”实践团专访湘西非遗传承人杨德亮

日期:2025-07-04 18:10浏览数:

非遗传承人杨德亮接受采访


杨德亮带领实践团参观家中醋缸


杨德亮向实践队介绍龙头


实践队与杨德亮合照


(通讯员 黄婷 文昱人 杨彭朵)2025年7月2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苗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湘西吉首市河溪镇专访了当地非遗传承人杨德亮。这位老先生同时与“河溪香醋”和“钢火烧龙”两项传统非遗手艺结缘,用多年的坚守,诠释着湘西文化“柔似香醋、刚如烈火”的独特气质与魅力。


“醋缸里藏着咱湘西人的耐心。”杨德亮掀开墙角一口百年老醋缸的木盖,缸中醋醅蓬松如棉,酸中带甘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作为当地酿醋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他对河溪香醋制取的古法技艺与核心要点了如指掌。这项以糯米、河溪井水为原料的技艺,讲究“三伏暴晒、三九捞冰”,经半年发酵方成佳酿。


杨德亮常对年轻人说:“酿醋和做人一样,急不得。火太旺会酸得发苦,晒不够就少了那股回甘,这和舞龙一样,要沉住气。” 而这河溪香醋正体现出了湘西文化在时光中酿出的柔中韧。

钢火烧龙是湘西地区独有的传统民俗活动,以“高温钢花映龙舞”为核心,融合了特色扎制工艺、舞蹈技艺与民间信仰,被称为“最具血性的东方狂欢”。据杨德亮介绍,这项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的铁匠举行的祭祀仪式,旨在祈求炉火兴旺、平安顺遂,后逐步发展为节日期间用来驱邪纳福、凝聚群众精神的民俗盛典。


讲完钢火烧龙的起源,杨德亮便从二楼抱下一个龙头,引得队员们不禁连连赞叹。这具龙首约1.2米高,竹篾骨架裹着暗红彩布,金漆龙角微微弯曲,两颗琉璃眼珠在天井的光线下亮得像含着星火。杨德亮指尖抚过龙嘴的木刻獠牙,“竹篾得用五年生楠竹,烤软了弯出弧度,彩布要浸三遍桐油,不然经不住钢花燎。”


访谈最后,杨德亮笑着望向醋缸与龙头,说道:“醋是慢火熬的柔,龙是烈火炼的刚,合在一起,才是咱湘西的魂。”此次专访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湘西独特的非遗文化特色,也为三下乡调研增添了人文温度与实践深度。


编辑:王鹏辉 陈泽瑞






上一条:“红脉赓续,艺笔生花”实践团赴喻杰小学开展红色美育支教夏令营

下一条:音体浸润童心: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暑期实践赋能儿童成长

【关闭】